——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卫生等事业进一步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旅游文化、广场文化体系不断完善。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合理开发。培育和建立文化名城、名镇、名馆、名园、名家、名节等名品牌。繁荣文化市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市民文化生活的质量。
——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建立起覆盖全市、辐射内外、门类较全、结构合理、机制灵活、技术先进、特色明显、产权自主的珠海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市GDP中的比例有较大幅度增加,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
——文化体制更加健全。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多元化的文化投融资机制,文化生产服务经营机制,优秀人才培育聚焦机制,形成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结构合理、朝气蓬勃的文化人才队伍。
——文化设施大力改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合理,覆盖全市社区及镇村,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标志性文化设施。各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的设施配套完善。
——法制环境显著优化。建立起我市文化法规体系,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文化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完善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和执法机制,建立健全各类文化市场的管理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群众监督和举报奖励制度,形成健康的文化市场环境。
(二)发展战略。
1、开放战略:充分利用我市毗邻港澳和中西文化交汇点的文化和环境资源,推动珠海文化与港澳文化、世界文化的交流,区域文化与国内国际中心文化的融合,打破部门行业区域界限,最大限度地优化文化资源配置,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形成文化发展的活水源头,形成独具名城本土魅力、融合国内外文化优势的珠海特色文化体系。
2、精品战略:树立精品意识,精心策划、创作、推广各类具有珠海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文化精品。大力发掘人文资源,积极开发和培育优秀文化节庆品牌。
3、龙头战略:发挥香洲、金湾、斗门三个区及大学园区的龙头作用,带动全市城乡海岛文化区域的协调发展;以会展、博览、休闲度假、新闻资讯、出版印刷等文化产业为龙头,促进集约化规模化的文化产业群和文化产业链的兴起。
4、人才战略: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在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制定相应的人才资源规划,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有效整合人才资源。以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协调发展。
5、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文化产业发展的程度和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均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相协调,潮流时尚的多元文化与特色鲜明的本土文化相融合,走全面发展的新路。
6、跨越式发展战略:针对我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基础薄弱、规模总量小、品种单一、拳头产品少、特色不明显等弱点,充分发挥现有环境和区位优势、体制包袱较轻等优势,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广开投融资渠道,放宽文化市场准入,高起点高质量地促进我市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提高公民整体思想道德水平
(一)培育和弘扬珠海精神,建设有文化特色的珠海和富有特色的珠海文化。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珠海精神作为我市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的基础工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纳入公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使全市人民始终保持健康向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
(二)构建诚信社会道德体系。
以建立诚信社会为目标,广泛宣传、深入贯彻中央颁发的《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我市制订的《珠海市民守则》、《珠海文明公约》,全面开展领导干部从政道德教育、社会成员诚实守信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构建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新要求的诚信社会道德体系。
(三)提升城乡文明程度。
持续开展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为目标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立健全社会文明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推动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和文化艺术、医疗卫生、科普教育“三下乡”活动。
四、发展与繁荣文化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