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安徽省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规划(2003―2007年)

  1、中药材的加工度不够,集中度不高。生产企业缺少龙头,规模偏小,品牌知名度较低。中药材种植分散在千家万户,生产方式原始,技术含量低,基本处于粗放型种植阶段。
  2、中药产业规范化管理薄弱。国家先后发布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S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AP),因各种原因我省进展较慢,尤其是GAP。
  3、中药产业的研究开发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够。我省在中药的研究开发方面虽有一定的基础,但科研机构规模小,实力差,资金不足,有些领域人才缺乏,不配套,中药材知识产权问题尚未引起重视。
  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中医药是我国人民医疗卫生保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世界约有80%以上的人口应用植物药进行治疗,年销售额在200亿美元以上,国际市场前景看好。我国加入WTO后,因为知识产权问题对化学药品研究生产有较大的冲击,而传统中药却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省是中药资源大省,中药种植、加工、生产和科研教育有一定的基础,又有国内规模最大、辐射最广的中药材市场,中药材较低的成本、天然的品质,对国内主要药材消费市场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北京同仁堂等国内知名企业都在我省建立或准备建立原料药材基地,并加工生产中药产品。我省的安科生物、丰原药业也涉足中成药生产。我省一些独特的地产中药材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产业化发展的机遇和潜力空前。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是中药材的种植生产,市场需求变化大,承受的风险大。尤其是大别山区、皖南山区信息不灵,中药材种植盲目性大,药农承受风险的能力低。二是中药生产企业群小,市场覆盖率不高。单个中药生产企业规模不大,且部分是中、西药兼产,缺少在国内叫得响的品牌,对中药材种植拉动作用有限。三是投入严重不足,大量基础性研究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四是亳州市中药材市场规范化、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且购销假劣药材等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影响我省中药的声誉。同时,在中药材的种植生产、购销、信息传递、物流配送等方面,作用尚待充分发挥。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