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安徽省茧丝绸产业化发展规划(2003―2007年)

安徽省茧丝绸产业化发展规划(2003―2007年)


  为促进我省茧丝绸行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推动我省由茧丝绸主产省向茧丝绸强省迈进,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皖政(2003)52号),特制定本规划。
  一、行业现状与发展环境分析
  我国是世界丝绸生产和出口大国,茧丝绸行业是我国入世后少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我省是全国桑茧丝主要产区之一。2002年,全省桑园面积4.39万公顷(66万亩),蚕茧产量2.55万吨,白厂丝产量3280吨,丝织品3300万米,丝绸直接出口创汇3653万美元,茧丝绸在全国所处的位次分别是:桑园面积居第6位,桑蚕茧产量居第8位,生丝产量居第6位,丝织品产量居第6位,丝绸工业总产值居第6位,出口创汇居第9位。“十五”以来,我省茧丝绸行业改革不断深化,经营管理体制逐步完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新技术不断开发应用,行业技术开发能力得到增强。这些都为推动茧丝绸产业化奠定了基础。但是,我省实施茧丝绸行业产业化经营仍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蚕桑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缓慢,蚕桑生产单产低、质量差、规模小,呈现出粗放式经营的格局。目前,我省现有的15家蚕种场,生产规模达到国家要求5万张以上的仅有5家;我省亩桑产茧量为46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公斤,分别低于浙江、江苏36公斤和28公斤。二是部分地区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进程缓慢,鲜茧流通环节多头、无序现象依然存在。三是丝绸企业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低,特别是在丝绸深加工和桑蚕茧综合资源的利用方面力量薄弱。四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研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资源的潜在增值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与挖掘。目前,茧丝绸产业的发展环境主要表现为三大特点:一是丝绸市场消费需求潜力巨大。蚕丝作为“纤维皇后”和“绿色”、“环保”产品,必将成为21世纪消费的主流之一。目前,世界蚕丝纤维消费总量约6万吨,仅占纤维总量的0.175%,我国丝绸消费量仅占世界丝绸消费总量的4.6%,人均消费仅为美国的2.8%,日本的3.8%,印度的14%。因此,国内外丝绸消费市场蕴藏着较大的潜力。二是全球茧丝绸生产相对集中。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全球茧丝绸产业的地区结构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茧丝绸生产逐步萎缩,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已成为全球茧丝绸生产的主要集中地。三是政策环境较为宽松。“十五”期间,国家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由茧丝绸大国建设成为茧丝绸强国。这些都为我省茧丝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与此同时,我省茧丝绸行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我国茧丝绸行业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周边国家如印度、泰国、越南等的激烈竞争;二是广西、山东、广东、陕西等省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等相关政策的推动下,蚕桑生产以年均20—40%的速度迅速发展,我省蚕茧在全国市场所占份额受到挤压,并影响到丝绸制造业规模的扩大。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