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安徽省畜牧产业化发展规划(2003―2007年)

安徽省畜牧产业化发展规划(2003―2007年)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皖政(2003)52号),为大力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发展机遇
  (一)现状
  安徽属农区畜牧业,资源丰富,品种众多,区位优越。2002年,全省畜牧业总产值392亿元(当年价),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30%;全省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畜牧业产值之比约为0.45∶1;畜产品省内、省外及国际市场销售比例约分别为50%、47%和3%。目前,畜牧及相关产业已成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并初步具备了进一步加快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1、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全省肉类总产量由“八五”末的197万吨跃上342万吨的新台阶,肉蛋总产全国排名由1995年的第12位上升到第7位。
  2、产业结构显著优化。肉猪产业稳定发展,草食畜禽产业快速增长。2002年,全省良种普及率达81%;在畜产品中,肉、蛋产量比由1995年的3.9∶1调整为2.97∶1;在肉类中,禽肉、牛羊肉比重分别达到23.3%和13.2%,猪肉的比重由1995年的66.7%下降到62.8%。以阜阳、亳州、宿州市为中心的皖北黄牛系列开发和山羊改良取得突破性进展。奶牛业发展势头强劲。
  3、科技兴牧全面增效。2002年,全省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49%,生猪出栏率136.3%,牛出栏率47.4%,肉牛、山羊的个体胴体重分别为140公斤和12公斤,冻精细管、胚胎移植和一些畜产品加工新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4、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以龙头企业(集团)带动,畜牧社会化服务组织牵动的多形式、多经济成份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已经形成。畜牧企业省内跨区经营、出省出境经营、招商引资经营、工商企业介入经营等多元化经营形式蓬勃兴起。2002年,全省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紧密型和半紧密型生产基地的牲畜饲养量2000多万头、禽类饲养量4亿只。目前,全省规模饲养比重已达20%。
  5、区域产业基地带建设成效突出。目前,全省已形成了淮北黄牛产业带、城郊奶牛产业带、江淮肉猪产业带、沿江水禽产业带、皖西南山区无公害生态养殖带等五大产业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全省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规模小,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品牌效应的龙头企业集团少;绝大多数畜产品为初级产品,畜产品质量与国际畜产品质量标准要求差距较大。龙头企业发展滞后,致使很多地区的特色优势和规模优势无法发挥。
  2、畜产品加工及后续产业严重滞后。2002年,我省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畜牧业产值之比仅为0.45∶1,远低于先进省份1∶1的比值,与国外5∶1以上的比值差距更大。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