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建设良种繁育基地。
根据各生态棉花播种量(淮北棉区2.5公斤/亩,沿江棉区1.5公斤/亩),按照全省植棉面积600万亩计算,需要精加工棉种1200万公斤,需要建设良种繁育基地17万亩左右。
3、完善良种棉加工厂。在二大棉区重点扶持一批良种加工厂。主要是厂房、仓储设施建设改造,精加工棉种生产设备的添置、更新,种子检测仪器、设备的购置等。
4、建立优质高产示范区。选择一批植棉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县(市、区),建设高标准棉田示范区,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展示与示范,带动本地的棉花生产。
三、年度计划与目标
2003年,组织制定棉花产业化发展规划,落实各项工作责任,做好规划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
2004年,淮北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40万亩,其中阜阳市8万亩、宿州市8万亩、蚌埠市6万亩、亳州市6万亩、淮北市6万亩、淮南市6万亩。沿江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50万亩,其中,巢湖市12万亩、安庆市10万亩、芜湖市6万亩、池州市6万亩、铜陵市6万亩、宣城市5万亩、马鞍山市5万亩。培育10个产值或销售额上亿元的棉花加工经营企业,其中淮北棉区5个、沿江棉区5个。开始着手组建棉花交易平台,购置相关设备,建设信息网络,培训相关人员。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在淮北和沿江棉区选择条件较好的地区各建棉花原种场1个,原种生产基地规模3000—5000亩,杂交制种规模1000亩以上。依托棉花原种场建设良种繁育基地2万亩。
2005年,淮北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40万亩,其中阜阳市8万亩、宿州市8万亩、蚌埠市6万亩、亳州市6万亩、淮北市6万亩、淮南市6万亩。沿江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50万亩,其中,巢湖市12万亩、安庆市10万亩、芜湖市6万亩、池州市6万亩、铜陵市6万亩、宣城市5万亩、马鞍山市5万亩。培育12个产值或销售额上亿元的棉花加工经营企业,其中淮北棉区6个、沿江棉区6个。吸引省内外棉花、纺织等企业入股,交易市场初步运作。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方面,再建棉花原种场1个,原种生产基地规模3000—5000亩,杂交制种规模1000亩以上。依托棉花原种场建设良种繁育基地5万亩。
2006年,淮北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40万亩,其中阜阳市8万亩、宿州市8万亩、蚌埠市6万亩、亳州市6万亩、淮北市6万亩、淮南市6万亩。沿江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50万亩,其中,巢湖市12万亩、安庆市10万亩、芜湖市6万亩、池州市6万亩、铜陵市6万亩、宣城市5万亩、马鞍山市5万亩。培育14个产值或销售额上亿元的棉花加工经营企业,其中淮北棉区7个、沿江棉区7个。重点培育2个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完善交易市场,广泛吸纳会员,扩大影响,增强辐射力,初步形成区域性的交易市场框架。依托棉花原种场建设良种繁育基地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