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攻方向:加强棉田基础建设,改造中低产棉田,扩大植棉规模,推广促早栽措施,提高棉花单产、纤维成熟度和品质一致性。
发展目标:每年发展优质专用棉40万亩,到2007年发展优质专用棉160万亩,产量11万吨,平均单产70公斤/亩,霜前花率达80%以上,建立以适纺40支纱为主的原料生产基地,提高棉花品质的一致性。
2、沿江棉花优势区
该区域包括安庆、巢湖、池州、铜陵、芜湖、宣城、马鞍山等市所辖的共24个县(市、区)。重点建设生产规模较大的无为、望江、宿松、繁昌、居巢、宣州、东至、枞阳、贵池等9个县(市、区)。该区域光热资源丰富,耕作制度多数实行粮(油)棉一年两熟,以移栽棉为主,棉田布局较集中,水利资源丰富,单产较高,棉纤维比强度高,成熟度好;纺织工业发达,运输成本较低。
主攻方向:加强棉田基本建设,特别是水利设施建设,推广分品种规模种植,规范栽培模式,加强高品质棉育种。
发展目标:每年发展优质专用棉50万亩,到2007年发展优质专用棉200万亩,产量14万吨,单产70公斤/亩。该区以生产长(强)、中短(粗)棉花为主,建立纺50支纱以上和20支纱以下的原料生产基地。
(三)龙头企业建设。
采取外引内联、重组、兼并、收购、股份合作等形式,培育一批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具有较强牵动力的龙头企业。形成以改制后的安徽省棉麻公司为支柱,以省级其它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中小龙头企业为依托,具有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群,在条件成熟时,组建安徽省棉花企业集团。力争在3—5年内,形成加工产值或销售额上亿元的棉花加工和经营型龙头企业50户,其中产值或销售额5亿元以上的2户,10亿元以上的1户。
(四)市场体系建设。
依托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安徽工作站,充分利用现有的储备、中转仓储设施,组建区域性的棉花交易市场。交易市场实行会员制,广泛吸纳省内外大型棉花经营企业、纺织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成为交易市场股东。力争到2007年,建成拥有现代化的网络交易设施、辐射力强、交易量大、规模效益好的淮北和沿江两个区域性棉花交易市场。
(五)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重点抓好良种繁育体系、优质棉生产体系、信息技术与推广体系和棉花科技支撑体系。
1、建设棉花原种场。
选择条件较好的棉花原(良)种场,建设3个原种生产基地,原种生产基地规模3000—5000亩,杂交制种规模1000亩以上,主要任务是原种生产,为良繁基地提供原种,开展杂交制种,培育2—3个适合我省土壤、气候特点的优质棉种,力争做到主产县一县一种。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