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棉花产业化发展规划(2003-2007年)
根据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皖政(2003)52号)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我省是全国主要产棉省份之一,全省棉花种植面积近600万亩,加工能力100万吨。在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中,棉花产业有1家;全省各类棉花专业合作社360家;种植农户来自主导产业收入为920元。全省2001年棉花产量为37万吨,2002年产量为35.3万吨,分别位于全国的第5和第6位,省内纺织企业年消费棉花约为22.5万吨,近几年呈明显增加趋势。2003年预计用棉量达25万吨,发展前景较好。加入世贸组织后,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继续看好,用棉量逐年增加,为我国棉花生产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安徽省是全国主要产棉省之一,植棉历史悠久,土壤、气候适宜种棉,现已形成淮北、沿江和江淮之间三大棉区,适宜种植面积近1000万亩。植棉比价效应高,2002年我省粮棉比价达到1∶10.5。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以来,棉花收购市场主体多元化,棉花销售顺畅。
另一方面,我省棉花产销还存在生产、加工规模小,品质结构不合理;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棉花产业投入不足等问题。必须加大力度,推进我省棉花产业化发展。
二、主要内容
(一)总体目标:经过5年努力,全省棉花种植面积达800万亩,总产50万吨,总产值50亿元左右,其中发展优质专用棉生产基地360万亩,单产70公斤以上;培育加工产值或销售额亿元以上的棉花加工和经营型龙头企业50户,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户,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户;带动农户由42万户增加到55万户,来自主导产业的人均收入由920元增加到1230元。
(二)区域布局与基地建设。将我省淮北棉区的23个县(市、区)、沿江棉区的23县(市、区)规划为我省两大棉花优势区域,其中重点建设16个优质棉基地。
1、淮北棉花优势区域
该区域包括淮河以北的阜阳、亳州、淮北、蚌埠、宿州、淮南等市所辖的共23个县(市、区),重点建设生产规模较大的固镇、怀远、墉桥、萧县、谯城、太和、灵璧、凤台等8个县(市、区)。该区域土地平坦,灌溉条件较好,日照充足,光热资源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