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重点项目:对宜红茶出口加工企业、边销茶(砖茶)加工企业、茶多酚深加工企业以及20家名优绿茶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更新设备,建立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
近期重点支持五峰采花毛尖有限公司、湖北省龙王垭茶叶集团、五峰县虎狮茶叶有限公司、鹤峰白果茶厂、保康荆山锦天然有机茶开发公司、鹤峰县绿林茶厂、恩施伍家台富硒贡茶有限公司、竹溪县前进茶厂、大悟寿眉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英山县长冲茶场、竹山县圣水茶厂、谷城五山玉皇剑集团、宜都宜红茶业有限公司、咸宁市赵李桥砖茶厂、宜昌绿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
(十五)板栗加工
1、现实基础:我省是全国板栗主要产区之一。现有板栗面积455万亩,年产量12.1万吨,居全国第三位。全省现有板栗加工企业180多家,多为中小型加工厂,以生产清水与糖水板栗罐头等粗加工产品为主,年加工能力5000吨,产值7000万元。加工能力仅为年产量的4.1%,且加工企业集中分布在个别县市,设备老化,工艺陈旧,产品附加值低,出口外销量小,与我省板栗产量在全国的位次极不相称。
2、发展方向:实行贮藏保鲜和加工并举,大众绿色鲜制品与精细深加工产品相结合,大力提高板栗贮藏加工能力,研制开发品质优、附加值高的保健和方便食品。在发展板栗罐头的同时,重点开发市场前景较好的板栗粉、板栗饮料、甘露煮、袋装栗仁、板栗酱、板栗冰淇淋等系列产品,拓宽市场,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3、发展目标:到2007年,全省贮藏保鲜能力达到4.04万吨,加工能力3.42万吨,产值2.6亿元,利税1.2亿元;到2010年,全省贮藏保鲜能力达到10.4万吨,加工能力达8.91万吨,二分之一以上的板栗产量实现保鲜加工,产值6.7亿元,利税3亿元。
4、企业布局:在板栗主产区建设板栗加工园,培植一批加工龙头企业。
5、重点项目:
(1)在罗田加工园区重点扶持现有企业,扩建改造,提高贮藏保鲜能力,开发板栗饮料、栗脯、栗羊羹等深加工产品。
(2)在麻城和大悟加工园区扶持新建一批贮藏保鲜及加工企业,初期重点发展板栗罐头、板栗粉等加工企业。
(3)曾都和京山加工园区重点发展速冻冷藏保鲜企业,开发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袋装栗仁、板栗酱、板栗冰淇淋等板栗方便食品。
(4)恩施、房县加工园区分别重点开发富硒板栗食品和绿色环保食品。
(十六)构树加工
1、现实基础:构树(又名光叶楮)是遍布于我省广大地区、生长茂繁的一种多年生阔叶林木,用途十分广泛,其叶含有丰富的粗蛋白、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可用于生产全价营养的饲料;其枝干和韧皮可用于生产成高级纸浆和高级密度板。大面积种植构树,继而利用构树发展饲料业、造纸业,具有生产周期短、经营风险小、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开发构树产业,有利于发展饲料业和造纸业,有利于农民致富、企业盈利和财政增收,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2、抓紧编制规划。此项工作由省发改委牵头,省经委、省林业局、省农业厅、省造纸工业协会等单位配合,尽快拿出规划文本报省政府审批下发。
3、抓好生产基地建设。由省林业局按照近期发展300万亩、中期发展500万亩、远期发展800万亩的目标,尽快制订基地建设规划。抓好构树生产基地建设的要求是:第一,要与退耕还林和林业“六大工程”建设相结合;第二,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选择武汉、荆州、襄樊、随州、咸宁、恩施、十堰、黄冈、荆门、孝感10个市州,各建设50—100万亩的生产基地;第三,种植构树,不能占用基本农田。
4、抓好构树的产业化经营。一是由省科技厅负责抓好利用构树生产高级纸浆的中试。二是大力引进龙头加工企业,此项工作由省发改委牵头,各有关方面积极配合。属于引进饲料开发方面的龙头企业,由省农业厅饲料办具体负责;属于引进林纸一体化方面的龙头企业,由省林业局具体负责。三是武汉市新洲区在阳逻已有20万亩构树生产基地的基础上,率先举办企业推进构树的产业化经营。四是由省南水北调工程局负责抓好丹江库区和汉江中下游地区的构树产业开发工作。五是将开发构树产业纳入全省优势农产品板块建设范围,在基地建设、引进龙头企业等方面优先安排项目。
五、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指导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强化服务,形成合力,大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一是各地和有关部门要根据《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2004—2010年)》,制定本地区、本行业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突出发展重点。二是要充分发挥规划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积极性,开拓发展空间,创新发展机制。三是扎实推进规划的组织实施,各地、各部门要在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环境等多方面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条件,特别要在落实扶持政策方面加大检查和督办力度,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调整结构,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
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结合起来,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的发展思路,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建立一批与加工企业相配套的粮油、蔬菜、果品、畜禽、蛋奶和水产品原料基地,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大力提倡发展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按照讲究营养、保证卫生、注重特色、符合保健、崇尚美味、回归自然的要求,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安全、优质的加工原料。鼓励农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降低农民的违约率,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料来源。
(三)加快市场主体培育和产业资源整合,壮大龙头企业
通过加快市场主体培育和产业资源整合,着力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设备旧、管理差的问题,培养壮大龙头企业。一是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把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改善软硬环境,特别要注重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全省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二是引导和鼓励中小加工企业实行联合、改组、改造,通过体制和技术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结合原料基地建设,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思路,在原料集中产区建立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加工小区,发挥群体优势和规模效应。
(四)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的档次
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含量,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一是鼓励企业设立科技发展基金,加速折旧。鼓励企业设立科技发展基金,鼓励企业加速折旧,提高新产品开发费用和风险调节基金的提取比例,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二是帮助企业与科研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要根据企业的技术需要,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通过技术入股、专利转让等方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三是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工艺、设备、人才和管理方式。在重视“硬件”引进的同时,注重“软件”引进,以此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利用我省的教育资源优势,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和造就一支熟练掌握先进实用技术的专业队伍,为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要素支撑。四是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产品研发中心,开展超前研究,储备科技成果,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质量安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