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发展方向:依托优势水产品基地,发展壮大水产品加工企业,逐步扩大水产品加工能力;在发展“三去”(去头、去尾、去内脏)、分割、切片加工的基础上,完善优化产品结构,研究开发精深加工系列鱼制品、风味食品、速冷调理制品、模拟食品、保健制品等;大力发展水产品综合加工业,不断提高水产品附加值。
3、发展目标:到2007年,水产品加工突破30万吨,水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10%,产值36亿元,加工品出口3万吨,创汇过1亿美元。到2010年,水产品加工突破60万吨,水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15%,产值85亿元,加工品出口8万吨,创汇过3亿美元。培植10个水产品加工能力过万吨、出口创汇过千万美元的加工龙头出口企业,进一步做大武昌鱼、绣林笔架鱼肚、德炎等品牌,发展一批新的名牌。
4、企业布局:按照特色化养殖生产、区域化集中加工的思路,建设不同类型的水产品生产加工区。武汉地区建设水产品综合加工示范区,江汉平原水产主产区建设名优水产品深加工基地和克氏螯虾加工出口基地,鄂州围绕“武昌鱼”品牌建设综合开发加工基地,黄冈地区建设以速食水产制品、青虾、珍珠、贝类等为主的加工基地,孝感地区建设以云梦鱼面为主的深加工基地,宜昌地区建设以鲟鱼、鱼回鱼、罗非鱼等为主的深加工出口基地。
5、重点项目:
(1)建设湖北省水产品加工业技术研发中心,进行淡水产品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技术推广。
(2)建设湖北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监测中心,进行水产品加工质量安全监督、产品监测工作。
(3)在武汉建设水产品综合加工示范园,重点开发鱼皮制革、DHA提取、甲壳素系列产品、方便速食水产制品和水产品综合加工。
(4)以潜江市、仙桃市现有水产品及加工制品出口创汇企业为核心,建设水产品出口创汇加工园区。
(5)以鄂州武昌鱼食品工贸有限公司、鄂州红尾鱼贸易公司为核心,建设武昌鱼、红尾鱼、珍珠等特色品种的加工园区。
(6)以洪湖德炎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为核心,在洪湖建设名优风味特色水产品加工园区,重点开发当地水生动植物资源。
(7)以石首长吻鱼危良种场为依托,重点开发笔架鱼肚加工、长吻鱼危鱼肉制品加工。
近期重点支持潜江华山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潜江禾亿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洪湖德炎水产食品有限公司、荆州天和水产品有限公司、鄂州武昌鱼食品工贸有限公司、鄂州红尾鱼贸易公司、仙桃三蒸食品公司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
(五)蔬菜加工
1、现实基础:全省现有蔬菜(含魔芋,下同)加工企业1000余家,其中绝大多数为小型加工厂和加工作坊,年保鲜处理与加工转化鲜菜300万吨左右,约占全省年蔬菜总产量的10%。我省蔬菜加工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国内发达省市差距较大。绝大部分蔬菜未经清洗、分级就投放市场,加工产品也基本上是传统的腌菜、泡菜、干制品,仅香菇、木耳、魔芋等少数特色产品的加工制品有一定量出口。
2、发展方向:大力提高采后清洗、分级、预冷、保鲜、杀菌和包装等商品化处理程度,推行净菜上市;改进传统蔬菜加工制品的生产工艺、更新机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包装水平;加快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魔芋、食用菌、山野菜等特色加工产品及蔬菜罐头、速冻保鲜菜、脱水菜、蔬菜汁等出口外销蔬菜产品。
3、发展目标:到2007年,蔬菜加工及净菜上市比重由10%提高到40%,生产增加值提高50%以上。到2010年,全省三分之一左右的蔬菜实现保鲜加工处理,其中保鲜处理750万吨,加工转化250万吨,实现保鲜加工产值200亿元、加工增值30亿元、出口创汇2亿美元。
4、企业布局:在蔬菜集中产地建设净菜保鲜加工企业,在大中城市和现实基础较好的地区建设蔬菜精深加工企业,在鄂西地区发展特色优质产品加工出口企业。
5、重点项目:
(1)在恩施、武汉选择1-2家魔芋加工企业进行扩建改造,引进发达国家新技术新工艺,开发生产高纯度葡苷聚糖、魔芋胶、生物可降解膜等魔芋深加工产品,年加工转化鲜魔芋20万吨。
(2)在随州、十堰和武汉等地各选择一家食用菌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引进真空冷冻干燥、无菌保鲜包装等先进技术和配套设备,生产保鲜香菇、双孢蘑菇、食用菌功能食品等系列产品,年加工转化食用菌10万吨。
(3)在恩施、黄冈等地,各新建或改造蔬菜加工企业一家,引进保鲜加工新技术和新设备,开发莼菜、蕨菜等山野菜资源,年加工山野菜5万吨。
(4)在武汉、孝感、黄石、宜昌、荆门等地,各新建蔬菜保鲜加工企业一家,引进蔬菜保鲜、加工、包装新技术新设备,生产莲藕、萝卜、辣椒等系列保鲜蔬菜和加工制品,年转化鲜菜50万吨。
近期重点支持武汉蔬菜集团、武汉莲花湖集团、武汉崆亚库公司、鹤峰长友公司、恩施宏业公司、宜昌金桥蔬菜集团、随州中兴食品公司等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
(六)林产品加工
1、现实基础
木材加工:我省现有木材加工企业6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家,年生产能力450万立方米,年产量190万立方米,2002年实现年产值20亿元,利税3.3亿元。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9家,资产总额20亿元,年产值10亿元,年创利税1.1亿万元,年出口创汇200万美元。主要产品为中密度纤维板、细木工板、刨花板、胶合板和装饰板等,其中纤维板、细木工板等2种产品分别荣获过国优、部优和省优产品称号。目前,我省木材年需求量在800万立方米左右,省内木材供需缺口500万立方米。木材加工企业因原料不足,年产量仅占生产能力的42.97%。我省木制家具年销售额近100亿元,其中大部分市场份额被沿海省份或国外占有,本省所占份额不到五分之一。世界木材市场需求趋势是发展中国家工业材产品增幅将大于发展中国家,人造板在工业材中仍居首位。
木浆造纸:全省现有150家左右造纸企业,2002年造纸产量100万吨。绝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小,综合效益较差、木浆比例低、水耗、能耗大,吨纸污染指标较高。我省具有培育速生丰产林得天独厚的土地、气候、降水量等自然条件,并有交通、水资源、电力资源和机械制造业等优势,是发展木浆造纸最有潜力的地区。
林产化工:我省林产化工主要产品为松香、单宁酸和林产色素。我国是世界松香生产第一大国,年产50万吨,约占世界产量的一半,国际市场前景看好。湖北是松香生产大省,年产量5000吨,在全国排第五位;单宁酸年产量1500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林产色素主要利用栀子加工提炼,产品市场广阔,是我省林业的新兴产业。
竹藤加工:湖北是我国十大竹材主要产区之一,全省现有竹林面积270余万亩,蓄积量达5亿多根,其中鄂南地区咸宁市竹林面积就达190万亩,蓄积量超过3亿根。全省竹材年产量5340万根,其中楠竹产量1800余万根。竹藤生产及加工是我省传统产业之一,近年来,竹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全省各类竹制品年产量达10余万立方米,产值1.6亿元。虽然我省竹产业发展受竹产区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与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有较大差距,但发展潜力很大。我省竹材年供需缺口达660万根,武汉等大中城市竹制日用品、工艺品等近40%从外省流入,产品市场广阔,竹产业是我省林业的朝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