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实基础:我省油料资源丰富,油脂产品齐全,油料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油料总加工能力超过500万吨,年加工量220万吨,加工量居全国第四位,形成了以菜籽油为主、芝麻油、花生油、棉籽油等多个产品并举的格局。各种食用油除满足我省城乡居民消费需要外,还外销其他省份。2002年我省食用植物油消费量约为49.2万吨,人均8.2公斤,在全国列第7位。据测算,到2007年我省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将达到83万吨,增加约68.7%;饲用饼粕消费量将增长约40%。油料加工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加工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80%以上企业仍使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设备,年加工量在3万吨以下,有的甚至只有几千吨;油菜籽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率低,生产的食用油30-40%为色拉油,油脚加工利用产值仅是油料原料价值的1.2-1.5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2、发展方向:以“双低”(低芥酸、低硫甙)油菜产业带及优质花生、优质芝麻、优质油茶基地为依托,整合加工能力,主攻精深加工,充分利用最新科研成果,采用“双低”油菜籽脱皮、冷榨、浸出制油及其它油料加工新工艺,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出油率及饼粕蛋白质含量和质量,不断推出新型“双低”菜籽营养油及花生、芝麻食用油系列产品,利用饼粕提取饲用和食用蛋白,从油脚中开发甾醇、磷脂等精细化工产品。
3、发展目标:到2007年,油料加工转化率达到80%;加工油料250万吨,其中油菜籽150万吨;生产油脂65万吨、饼粕110万吨,产值达到70亿元;精深加工产品产值达到40亿元,利税25亿元。到2010年,油料加工转化率达到90%;加工油料300万吨,其中油菜籽170万吨;生产油脂80万吨,饼粕125万吨,产值达到75亿元;精深加工产品产值达到50亿元,利税30亿元。培植2-3个年加工油脂过20万吨、销售额过20亿元的大型油脂集团,不断做大做强天颐、中昌、玉树、万重山等油脂品牌。
4、企业布局:按照油料资源区域布局规划,控制非油料主产区油料加工企业的发展,逐步整合、淘汰加工档次低的小型加工企业;依托江汉平原、鄂东和鄂中“双低”油菜种植基地,建设油菜籽规模化深加工板块区,重点发展日处理油菜籽500吨、油脂200吨的加工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油脂工程技术中心,为油脂精深加工提供技术支撑。
5、重点项目:
(1)扩建年产10万吨色拉油生产线,年加工30万吨“双低”油菜籽。
(2)建设“双低”油菜籽脱皮冷榨菜籽油生产线,推广应用调氏冷榨等新技术。
(3)从饼粕中提取饲用浓缩蛋白、植酸及其衍生物、植物多酚,从油脚中提取磷脂、甾醇、VE等,年加工1万吨饼粕和油脚。
(4)建设脱毒饼粕车间,采用新型溶剂脱毒工艺。
(5)开发“双低”菜籽适温预榨-浸出制油技术,生产各种营养保健油、特种功能用油、膳食油等。
(6)运用现代萃取新工艺,生产市场紧俏的大豆分离蛋白改性产品和酞系列产品,年产大豆分离蛋白改性产品2400吨,酞系列产品600吨。
近期重点支持湖北天颐、湖北日月、湖北中昌、湖北华益、武汉新元、潜江巨源、荆门洪森等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
(三)畜产品加工
1、现实基础:近年来,我省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促进了畜禽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全省肉类产量接近300万吨,年加工量30万吨;禽蛋年产量超过110万吨,加工量6万吨;鲜奶加工量10万吨;以地方家禽为原料加工的禽产品及禽蛋加工产品在市场上有较高的占有率;涌现出一些规模较大、产品质量较高的肉类、蛋品和乳品龙头加工企业。但我省畜产品绝大部分以初级加工品或以原料进入市场,加工企业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加工能力有限,大路货产品多,名特优产品少;高温制品多,低温制品少;餐桌食品多,旅游休闲制品少。
2、发展方向:肉类重点发展猪禽等产品加工,肉类加工逐步向预冷肉、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开发具有湖北特色的畜禽加工产品,用现代标准化生产工艺发展传统风味肉制品;蛋类推行鲜鸡蛋分级生产工艺,改进皮蛋、咸蛋、卤鸡蛋等传统蛋类加工工艺,全面提高湖北蛋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奶类重点发展液态奶、保鲜奶及各种酸奶饮料。
3、发展目标
肉类加工:到2007年,猪肉、禽肉、牛羊肉加工能力分别达到50万吨、15万吨和2万吨;加工活猪、禽、牛羊规模分别达到600万头、1.5亿只和30万头;加工产值达到100亿元左右。到2010年,猪肉、禽肉、牛羊肉加工能力分别达到60万吨、20万吨和3万吨;加工活猪、禽、牛羊规模分别达到750万头、2亿只和50万头;加工产值达到135亿元左右。
禽蛋加工:到2007年,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加工禽蛋20亿枚以上,产值10亿元;到2010年,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加工禽蛋30亿枚以上,产值15亿元。
奶类加工:到2007年,加工能力达到16万吨,产值20亿元;到2010年,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产值25亿元。
培育3-5个国内一流水平的大型畜禽加工企业,培育3-5个国内知名的畜禽加工制品品牌。
4、企业布局:大力引进国内外著名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在江汉平原猪禽集中产区,扶持一批包括冷藏、保鲜和深加工在内的龙头企业。在鄂北、鄂西及大别山牛羊生产区,对现有肉联厂、冷冻厂和大型龙头加工企业,要引导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增加花色品种。沿江流域禽蛋主产区,重点对蛋制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向分级包装、蛋清蛋黄分离提取、加工蛋清蛋黄粉、生产各类具有蛋类营养的食品方向发展。在武汉、宜昌、襄樊、荆州等大中城市奶源基地,重点发展鲜奶和乳制品加工企业。
5、重点项目:(1)集中扶持1个年加工生猪300-500万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猪肉加工企业;扶持1-2个年加工牛羊肉1万吨的企业;扶持1-2个年加工禽肉5万吨的企业;扶持1-2个年加工禽蛋10亿枚的蛋制品加工企业;扶持1-2个年加工乳制品12万吨的奶类加工企业。(2)进一步完善农业部(武汉)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建立畜产品质量监测标准化和质量保证体系。
近期重点支持武汉双汇、宜昌双汇、武汉中粮、湖北神丹、湖北九珠、武汉友芝友、宜昌均瑶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
(四)水产品加工
1、现实基础:湖北是“千湖之省”,淡水产品资源极其丰富。2002年我省水产养殖面积63.35万公顷,淡水产品产量约270万吨,均居全国首位。全省水产品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年实际加工产量5万吨,有干制品、腌制品、调味品、罐制品、熏制品、鱼糜制品、保健制品、生化医药制品、植物饮料等十大系列近100个产品。地方特色产品如豆豉武昌鱼、洪湖奇味鱼、华山龙虾等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外。据统计,2002年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35.6公斤,实际消费量不足15公斤,水产加工品的消费量更少。随着水产品的食用和药用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以水产品为原料加工制成的保健水产食品、医药品、模拟食品等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发展空间较大。我省水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加工比例小,加工率仅为3.7%,远低于全国15.7%的平均水平;现有的水产品加工仅限于初级加工,产品单一,仍以冷冻、腌干制品为主;水产品综合利用水平低,鱼糜制品等精深加工产品的生产量只占加工总量的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