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原料基地不配套,加工业发展后劲不足
在农产品加工发达的国家,几乎每种加工产品都有专用原料和固定原料基地。我国农产品资源看似非常丰富,但真正能满足要求的不多。如我国虽然是小麦生产大国,每年要出口几百万吨优质小麦,但多数小麦品质较差,难以满足生产优质专用面粉、啤酒等特殊需要。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原料供应同样存在上述问题:一是农产品品质不能满足加工需要,缺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需要的专用、优质原料。二是原料生产分散,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采购成本较高。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缺乏稳定可靠的原料保障。四是企业布局不合理,没有形成区域性的农产品加工优势。
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发展环境欠佳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离不开优质的发展环境。目前我省在上述两个方面还存在某些不足:一是标准化建设滞后。受技术、管理和观念等多方面的制约,我省的质量检测、食品安全、质量认证等标准化体系还不能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需要,导致资源利用率低、新产品开发滞后和出口受阻。二是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我省虽然是教育和科研大省,但由于缺乏将科教资源和农产品加工业相结合的体制和机制,技术对企业和产品的贡献率很低。三是信息化建设尚待加强。以信息化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是未来的方向,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及时的资讯和完善的管理平台,还存在许多现实的困难。四是财政金融的支持力度不强。我省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还存在配套基础设施薄弱、原料收购资金不足等问题,这些还有赖于财政和金融支持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五是市场和生产秩序还需整顿。目前,形形色色的地方保护,以假冒真、以次充好等不正当竞争现象还较为普遍;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在某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企业的外部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三)发展潜力和优势
随着浙江、江苏、广东等沿海地区资源短缺加剧、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一些耗水、耗电、耗地和占用劳动力多的产业会逐步向内地尤其是中部地区转移。这对加快湖北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好的机遇。从总体上看,我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四大优势。
1、资源优势
一是农产品资源优势。湖北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常年淡水产品产量居全国第1位,油菜籽产量和“双低”化率居第1位,棉花居第3位,稻谷居第4位,生猪出栏和猪肉产量居第9位。二是劳动力资源优势。2002年,我省农业人口人均拥有的耕地仅1.08亩,按人均耕种1.5亩土地的保守估计,至少有3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转移出来从事包括农产品加工业在内的非农产业。三是水资源优势。我省除有长江纵贯全省之外,还有汉江以及星罗棋布的众多湖泊,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全国前列。丰富的水资源不仅有利于发展淡水农产品,还能为发电和发展耗水工业提供条件。以上资源优势不仅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少见,即使是在某些中、西部省份也不多见,构成了我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独特优势。
2、市场优势
2002年湖北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44元,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6789元,与1990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1.4%和1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90年326亿元上升到2002年的2198亿元,年均增长17.2%,居全国第6位。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由1990年的600元上升到2002年的3671元,年均增长16.3%。从总体上看,湖北农村消费处于成长期,城市消费处于快速扩张期。随着国内居民消费能力、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安全、营养和方便将成为新的消费倾向;加入WTO进一步拓宽了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舞台。这些将为我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广阔的市场。
3、科技优势
我省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6万人,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390人,高于全国361人的平均水平。拥有“两院”院士45名;普通高等学校75所,在校大学生人数58.5万人,居全国第2位;各类研发机构2100多个(其中中国科学院和国务院部委所属的76个),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295个。农业科学院研究院1所;农业类大专院校2所,在校学生人数约2万人;农业类中等技术学校10所,在校学生人数6000余人。可见,我省具有较好的科教基础和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只要解决好科教与经济结合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将对加快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4、基础设施优势
2002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05公里,居全国第11位。铁路运营里程2025公里,从武汉可直达24个省市及70多个大中城市。内河航运总里程8324公里,其中全年通航里程约5000公里。民航航线总里程18.65万公里,从天河机场可直达60多个大中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22.6部燉百人(固定电话12.3部燉百人、移动电话10.3部燉百人),居全国第12位。互联网能通往大多数乡村。我省的基础设施条件虽然比不上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但与西部甚至中部地区的某些省份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这为我省承接来自省外或国外的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也为加快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国际国内加工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一)产品结构多样化
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安全、营养、方便将成为人们的消费倾向,消费的多层次和多样化推动着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大进展,实现了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也有了新的突破。
(二)研制开发系列化
由于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决定着农产品的增值程度,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已越来越细化,精深加工层次越来越多,产品的研制开发呈现系列化。在发达国家,一种农产品可开发出数百种甚至数千种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加工产品。我国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的研制开发能力有较大提高,少数种类的农产品也可开发生产出数十种或数百种加工制品。
(三)生产过程标准化
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及加工制品的生产以高度的标准化为基础,各类质量标准、检测标准和技术规程等都严格且具体,贯穿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覆盖率达到98%以上。近几年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标准化工作在我国得到了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认证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及加工制品的相关标准正逐步与国际接轨。
(四)企业规模大型化
近些年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其中很多企业是跨国集团。世界食品加工企业50强中,年销售收入一般在100亿美元以上。最著名的200家食品加工企业的产值已占到全球食品产业总产值的1燉3。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过多年发展,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中国工业企业500强中,农产品加工企业占1燉7以上,出现了三元、伊利、夏进、双汇、蒙牛、旺旺、德大、希望等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
(五)市场营销品牌化
随着消费者对品牌意识的逐渐增强,农产品的商标品牌已成为农产品走向市场的“通行证”,知名度高、信赖感强的品牌能够显著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十分注重品牌经营,在优质生产、精细加工的基础上,通过精心包装、标牌销售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雀巢、百威、康师傅、可口可乐等都是国际知名品牌,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目前,我国也已涌现出了双汇、莲花、兴发、金健、希望等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农产品品牌,许多大中城市纷纷开辟了品牌农产品、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和流通渠道。
(六)经营组织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