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建立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
(1)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调整工业布局。把推行清洁生产同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实现从末端治理为主向全过程治理为主转变,促进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用水工艺,使我省重点行业及产品的单位耗水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冶金、石化、电力、煤炭等行业逐步实现废水零排放。缺水地区要限制发展高耗水工业项目,高耗水行业应逐步向水资源丰富地区转移。
(2)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根据区域水资源条件进行农作物布局和种植结构调整,加强农作物品种选育工作,积极培育耐旱的优质高效作物品种或发展雨热同期作物,稳定水稻,发展旱稻种植面积,采取生物节水、农艺节水、工程节水等相结合的综合节水措施,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推广使用高效、无污染的绿色肥料和生物农药,逐步减少化肥和有毒农药的施用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3)城镇发展要充分考虑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在水资源不足的地区,应对城市发展规模加以限制。城市绿化和景观建设应与当地水资源具体条件相适应,位于水资源短缺地区的城市,应控制建设耗水量大的草坪绿地,严禁盲目扩大用于景观、娱乐的水域面积,限制桑拿、洗车等高耗水服务业用水。
3.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节水工程体系。
(1)建设水资源监测系统和取(用)水计量设施。建设水量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传输、处理和预报。建立和完善取(用)水计量管理系统,在大中型灌区建设输水自动监控网络,对大中型工业企业和城市供水企业的取水实行远程实时监控。
(2)建设生产、生活节水工程。推进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渠系配套工程、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示范工程、集雨节灌工程;加快火电、石油化工、造纸、冶金、纺织、建材等高耗水工业企业的节水技术改造,推广节水工艺,提高循环用水能力。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技术改造,降低管网渗漏损,提高输配水效率和供水效益。
(3)建设非传统水源开发工程。大力开展废水的综合利用,推进中水利用系统建设,建立包括企业和城市在内的污水收集、处理和回用管网系统,促进污水资源化;各地在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时,要将污水处理再生利用作为缓解城市缺水的重要措施,同步规划和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十一五”期间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必须上中水回用工程。滨海地区建设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工程,采取用海水作工业的冷却水等措施,以海水替代淡水资源。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