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按照规定的标准向用户收取费用;
(六)定期向燃气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相关报表;
(七)不得聘用未经考核合格的人员从事安装、维修业务;
(八)禁止伪造、涂改、出租、借用、转让燃气燃烧器具安装维修许可证。
第六章 安全管理
第三十四条 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公安消防、安全生产监督、医疗卫生等部门制定当地的燃气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第三十五条 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燃气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许可证档案管理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燃气经营许可证、燃气供应许可证、燃气燃烧器具安装维修许可证的发放情况,并定期对企业的安全生产、供气质量等情况进行检查、对许可证进行审验。
第三十六条 下列人员应当经过培训,并由燃气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一)燃气企业的负责人、主要管理人员、充装、运行操作人员;
(二)燃气器具销售、安装、维修人员;
(三)燃气供应站(点)的操作人员;
(四)使用燃气的公共用户、工业用户的主要管理人员、操作人员。
第三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燃气事故或事故隐患应当立即报告燃气企业或者燃气行政主管、公安消防等部门。
对报告燃气事故或事故隐患的有功人员,由燃气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燃气企业予以表彰或奖励。
第三十八条 燃气企业和燃气燃烧器具安装维修企业应当严格遵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安全技术标准的规定。
燃气企业应当制定本企业燃气事故应急处理预案,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实行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
第三十九条 燃气企业发现燃气设施损坏以及燃气泄漏等情况,或者接到燃气事故及事故隐患报告时,应当立即组织抢险抢修。
燃气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现严重危及安全生产的事故隐患时,应当立即停止生产,采取保障措施,排除事故隐患后方可重新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