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9.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活动。自治区宣传、教育、团委等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统一规划和安排,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督促、有检查、有总结、有表彰。精心提炼实践主题,构建实践保障体系,不断拓展实践内容。高等学校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课程管理,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特别要利用好寒暑假,组织实施好“唱响主旋律,服务工农商”大学生社会实践系列主题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山区和服务农村为重点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以及道德、法律、科教、文化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确保每学年学生参与面不低于50%。引导大学生走进社区、工厂、农村,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高等学校要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
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各县、市(区)党委宣传和教育行政部门、共青团组织要本着有利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地方和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原则,确定1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和企事业单位作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各高等学校应努力按照“双向受益”的原则,发挥学校专业、学科优势,主动同有关地方、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建立教学、科研、就业、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基地,力争2007年底全区高等学校每个院(系)都应确定1—2个相对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10.切实推动校园文化建设。高等学校要大力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学术文化、科技文化、艺术文化和阵地文化建设,形成具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具有高雅文化品位、浓郁人文气息的育人环境。要充分利用“五·四”、“七·一”、“十·一”、“一二·九”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精心打造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校园文明行”的道德实践活动。办好校园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运动会以及“高雅艺术进校园”、“名师论坛”、“人文讲座”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校园文化载体的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社团组织艺术节、运动会、音乐会等各类文体竞赛活动,支持引导生开展各类健康的学术活动。规划、建设好各类文化场馆和体育设施,争取每所高校建成一个大学生活动中心。加强对社科类讲坛、讲座、计算机互联网及校内文化娱乐场所、书刊音像摊点的管理,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校内禁止从事宗教活动,杜绝宗教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