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监测时间:一般季节每月监测一次,汛期每五天监测一次,遇降雨要增加监测频率,每天至少三次。
2、煤矿生活区危岩体的监测。
汝箕沟矿区危岩体是较严重的灾害点(B1),危岩体活动比较明显,脱离母体的可能性在逐渐增大,虽然危岩体下的清真寺已搬迁,但仍有部分民宅、道路行人受其威胁,矿山企业应指定人员进行监测。
(三)工程防治措施
1、南部山区滑坡防治措施
及时将坡体的裂缝填埋、夯实,在滑坡体外挖截水沟、排水沟,拦截、旁引滑坡外的地表水,尽量减少或避免降雨、地表水流入滑坡区;采取截水盲沟、支撑盲沟、盲洞、渗管、渗井、垂直钻孔等工程措施拦截和旁引滑坡内的地下水;在滑坡前缘抛石、铺设石笼、修筑钢筋混凝土块排管,防止河水、库水对滑坡体坡脚的冲刷;采取削坡减重、修筑抗滑片石垛、抗滑桩、抗滑挡墙等支挡工程,改善滑体外形,降低重心,提高滑体稳定性。
2、汝箕沟公路沿线崩塌及煤矿生活区危岩体的防治措施
对于能够搬迁避让的建筑物,应尽早实施搬迁;对于无法搬迁的建筑物、构筑物,应采取遮挡、拦截、支挡、护墙、护坡、刷坡(削坡)等工程措施,预防岩土体崩塌灾害的发生。
3、泥石流灾害防治措施
通过修建桥梁、涵洞、隧道、渡槽、护坡、挡墙、丁坝、导流堤、急流槽、束流堤、拦碴坝、储淤场、截洪等防护工程,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铁路、公路、干渠、村庄等建筑物、构筑物的冲刷、撞击和淤埋,减少泥石流对下游经济建设工程设施的危害。
4、矿区地面塌陷防治措施
长期、连续地监测地面、建筑物的变形和水点中水量、水态的变化,地下洞穴分布及其发展状况等,对于掌握地面塌陷的形成发展规律,提早预防、治理是非常必要的。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变形监测,通常设置一定的点位,用水准仪、百分表及地震仪等进行测量。地下岩、土体特征的变化可采用伸缩性钻孔桩(分层桩)、钻孔深部应变仪等进行监测。水点变化的观测常用测量水量、水位的仪器进行。地下洞穴分布及其发展状况可借助物探或钻探方法查明。对已经处于塌陷区内的住户及设施,应分期分批地搬迁,做好矿区生态环境的治理。
(四)减轻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生物措施
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草,改良耕作技术以及改善对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农、牧业管理方式等,达到保护坡面、减少坡面物质的流失量、固结土层、调节坡面水流、削减坡面径流量、增大坡体的抗冲蚀能力。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