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坚持资源的减量利用、循环使用和合理开发,实施以节能、节水、节地、节约矿产资源和原材料为重点的资源节约战略,搞好结构调整,推行清洁生产,彻底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的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建立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全面系统推进以“点、线、面”为特色,企业、行业、社会三个层面上的循环经济综合试点。在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在行业,立足于生态园区建设,培植形成若干个行业生态工业链;在社会层面,构建社会各行业、产业间的生态网络体系。鼓励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标准化农业,搞好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膜等农业残留物综合利用,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
8.以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坚持高超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努力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营造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环境。突出抓好城市新区建设;继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下大力抓好旧城区、城中村的整治改造;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搞好城市水系整治,形成一批融生态、景观和休闲为一体的亲水乐园。整合城乡生态资源,抓好镇村规划编制实施,启动镇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工程,重点治理脏乱差,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9.以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围绕实施“两湖一河”碧水行动计划、南水北调工程和饮用水源地建设,加强污染治理和防控措施落实,流域内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要在3年内基本完成,确保实现“两湖一河”污染治理目标,确保南水北调水质达标。继续加大对省辖淮河、海河和环渤海地区等重点流域、区域的水污染防治力度。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落实“两减三保”规划,科学使用化肥,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加快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确保食品安全。要重点抓好燃煤电厂脱硫、碳氧化物控制和推广清洁能源技术,运用高新技术加快对造纸、水泥等重污染行业的提升改造,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突出抓好城市污水处理厂配套设施、中水回用设施及水质在线监测设施建设,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其正常运营,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和中水利用率。高度重视城市扬尘、噪声、机动车尾气、固体废物、辐射环境的综合治理。通过污染防治,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