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络。采用以光缆为主,微波、卫星为辅等多种方式,加快基础传输网、固定电话网、移动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的建设步伐,在西宁、格尔木、海东等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信息网络设施,并推进有线电视网、互联网、固定电话网、移动通讯网的相互融合。加快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教育科研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同时,继续推进邮政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邮政传输网络,扩大覆盖面,提高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好“西新工程”,在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基础上,在国家支持下,适时启动“户户通”工程。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建设数字电视平台、直播卫星平台,在2010年前后完成城镇数字电视入户工程建设,使我省的广播电视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争取到2020年全省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广播电视维护体系,设立维护基金,完善管理机制,巩固广播电视建设成果。
电力设施。在加快黄河水电资源开发、支流小水电开发和大中型煤电、气电项目建设,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力需求的同时,加快玉树、果洛、海西西部不通电地区的电源和区域电网建设,发展太阳能光伏电站,解决电网延伸不到地区的用电问题,到2006年基本解决缺电县的用电问题,2010年基本解决缺电乡、村的用电问题。
(六)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搞好西宁、格尔木等中心城市和各小城镇发展的总体规划,细化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在综合考虑城镇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完善城市功能分区,从城市发展空间布局上为城市园林、绿地、住宅、娱乐场所的建设预留空间,逐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环境资源的占有量。建立并严格实行城市绿化“绿线”管理制度,依法保证城市绿化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公共绿地、道路绿地、专用绿地的建设。加快绿色社区和生态居住园区建设的试点和推广工作,对社区和主要住宅区的绿化、环境建设探索实行“绿色”分级认证管理。动员社会力量,合理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把城市绿化建设和管理养护逐步推向市场。争取到2010年全省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5%,到2020年达到30%。
加强扶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经济适用房的各项优惠政策,由政府掌握一定数量的土地资源,采用集中联片捆绑式开发的方式,加大以经济适用房为重点的住房建设力度。加快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建设,活跃房地产交易市场,逐步建立完善廉租房供应保障体系,确保中低收入者的居住需求。针对一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居民开发大面积、复式结构、单体结构、智能公寓等高档住宅,建立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住宅供应体系。推广节能住宅、生态环保建材等高新技术在住宅产业中的应用,全面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继续加大对旧城区和老住宅区的改造力度,在加速改变旧城面貌的同时,逐步将住宅建设向城效转移,拓宽房地产开发空间。
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逐步引入市场机制的原则,搞好社区的教育、卫生、社保、家政服务、文化体育等功能配套建设,建立具有养老、助残、医疗康复、青少年活动和托幼等功能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完善文体广场等户外活动设施,大力开展文化、科普、体育等社区活动。创新社区管理机制,将社区管理与城区基层政权建设、城市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突出以人为本,以“人文社区”工程建设为载体,营造关爱人、服务人、教育人、凝聚人的社区环境。
着力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加大对农村牧区“农村六小”基础设施及通信、广播电视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浅山无水源地区继续修建雨水集流窖、小涝池,实施人畜饮水工程,争取在2006年以前基本解决吃水难问题。青南地区要进一步搞好以防灾基地、人畜饮水、人工草地和温棚为主的“四配套”建设,环湖地区逐步向包括通电、通话、通电视在内的“五配套”、“六配套”发展,提高建设水平,为牧民全部定居创造条件。
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点、规模适应、注重实效”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村级建设规划,按照小城镇模式进行农民新村和牧民定居点建设,对农村新建住宅实行统一规划和集中区域统一建设。将城镇边缘地区和“城中村”的农牧民住宅建设纳入城市住宅体系,最终实现农村居住方式的城镇化。加强对农村牧区小康住宅建设的规划设计和技术服务指导工作,编制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农牧民住房建设标准和通用图集,使农村牧区小康住宅和农牧民新村建设能满足节约用地、节约能源、农牧民自住功能和发展非农经济的各种要求。把农村牧区小康住宅建设和村村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生态移民等工程结合起来,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的产业发展方向进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试点,逐步实现水、电、电话、互联网入户。争取到2010年全省农村牧区钢筋砖木结构住房比重达到25%,2020年达到65%。
强化人居环境的综合整治。加大力度控制工业污染,通过开展ISO14000管理体系认证和清洁生产审计,推行清洁生产和实现工业污染主过程控制,积极推进废物交换,提高固体废物的利用率。采取激励措施,实现环境保护的公益性和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有机结合,引导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走循环经济之路。加大乡镇企业的环保投入,逐步限制在重点城镇周边发展污染性工业。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检查的力度,严格执行环保设施建设“三同时”制度,加速完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收费制度。力争在2010年前,中心城市周边工业企业全部通过ISO14000环保标准认证。
突出做好中心城市水资源和水质的保护工作,逐步减少城市地下水开采量,争取在2010年以前主要城市全部使用地表水。加速推广城市垃圾收集、压缩生化处理以及节能、节水等新技术的应用,实现人居环境与城市生态的相协调。重点城镇要加大废水处理、固体垃圾填埋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沿湟水、黄河流域重点城镇在2010年以前基本实现废水和固体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牧区城镇在2015年基本建成废水和固体垃圾集中排放处理系统。农村牧区重点抓好“改水、改厕、改灶”工程,推广太阳灶、风力发电等节能环保新技术,降低农村柴薪消耗和烧薪污染,推广农村生活垃圾的集中处理和利用。以推进饮用水安全为目标,加强农村饮用水源的监测检验和保护治理,提高农牧民饮用水卫生标准和质量,逐步实现农村牧区饮用水的无害化。
(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把教育事业放在实现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全面实施科教兴青、人才强省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使人人享有公平、公正的受教育机会,促进教育与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全力推动“两基”攻坚,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坚持“普九”与扫盲并重,扫盲与农牧民教育培训相结合,着力抓好布局调整、校舍建设、设施配置、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资助贫困学生和扩大初中招生等工作,力争2007年全省以县为单位“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85%,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5%,2010年全面实现“两基”。继续加大对农牧区义务教育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切实解决好贫困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适龄儿童的入学问题。已实现“两基”的地区要以巩固成果、提高质量为重点,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仪器设备和图书装备水平,加快标准化学校和信息化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和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和幼儿教育。西宁、格尔木及海东地区人口大县适当增加高中布点,逐步实现初、高中分设,支持名优高中办分校,创办优质高中教育集团,开放和用活教育资源,鼓励运用市场和民办机制发展高中教育,面向全省实施积极的教育服务。增加省内面向贫困农牧区招生的重点高中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在内地发达省份举办青海高中班,扩大异地办学规模。力争到2007年,全省城市及州府、行署所在地城镇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全省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60%,2010年达到70%。充分利用学校布局调整后的富余资源发展幼儿教育,力争到2007年州府和行署所在地基本普及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到2010年重点城镇基本普及学前三年幼儿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