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青海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的通知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工业整体竞争能力
  紧紧抓住全球产业化结构调整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我省能源、原材料工业的比较优势,推进资源开发,努力提高加工制造水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做大、做强、做长优势产业链。以现有产业基础为依托,进一步壮大以水电、有色金属、盐湖开发、油气开发利用、煤焦化、医药等产业为主体的具有本省特点的优势产业链,实现资源开发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和精细化方向转变。着力推进盐湖资源开发由单纯的钾肥生产向综合开发转型,油气资源开发由采掘向加工利用转型,有色金属资源由金属镁、铝生产向合金新材料和精深加工产品转型。积极培育新的主导产业,加大煤炭、铁矿等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积极有序推进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构建焦煤——焦炭及焦油等综合利用产业链和铁矿开采——生铁冶炼——精深加工产业链。加速推进电力、油气开发利用、盐湖化工、焦煤化工、有色金属工业之间的产业融合,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各主体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培育、保护、发挥好我省特色产业发展的资源、技术、人才优势,提高特色产业的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使我省逐步成为全国有色金属、轻金属新材料、盐湖化工、油气开发利用生产基地,藏药产、学、研龙头和药材、成药基地。
  以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群。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传统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企业生产、销售和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水平,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和科研成本。大力引进关键技术、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冶金、制药、建材、机械、化工等传统产业,提高其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增强竞争力。加快工业技术创新步伐,增强本省工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能力,以盐湖资源综合利用、轻金属新材料、中藏药和生物工程制品等领域为重点,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以技术优势促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有竞争力的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高技术产业群,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和产业的高新技术化。
  集中布局工业生产力。按照发挥集聚效应、合理分工、集中控制污染的原则对工业生产力进行集中布局。大中型工业发展以西宁市、海西州为重点,西宁市以现有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科技产业园、甘河工业区和北川经济带为依托,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建材、医药、绿色食品、高新技术等产业;海西州以盐湖、油气、煤炭资源富集区,昆仑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发展油气加工转化、盐湖化工、焦煤及焦化、建材等产业。中小型工业主要布局在城市近郊和小城镇,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纺织、食品、饮料、服装、家具制造、建材等产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小城镇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推进资源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着眼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资源由单项开发向综合开发转型,提高资源的回采率和利用率;引导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企业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益;以柴达木地区为重点,推进各产业体系间原料、产品、废弃物的相互利用,构建比较完整的循环产业链。大力发展生物资源开发,水能、风能、太阳能利用等产业,推进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四)推动重点地带加快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整体带动”的原则,鼓励支持条件较好、优势突出、具有发展潜力的兰青、青藏铁路和109国道沿线重点地区加快发展,使其成为全省经济的增长轴,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地区,要充分发挥西宁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黄河水电资源开发,建成“西电东送”北部通道的电源基地,并带动相关工业的发展;以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及甘河工业区、生物科技产业园为孵化基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发挥水土光热优势,发展高效绿色农业和设施农业,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强化西宁市区域增长极的作用,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加快发展房地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信息咨询业、旅游业、社区服务业,强化人口聚集和经济聚集功能,使西宁市成为全省文化中心、商务中心、消费中心、旅游中心、休闲中心,带动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以格尔木和德令哈市为主要依托的柴达木地区,要充分发挥资源丰富的优势,进一步发展盐湖、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工业,推动资源开发向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转变,把柴达木盆地建成国家的钾肥、锂盐、碳酸锶生产加工基地。环湖地区,要依托其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一手抓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一手抓旅游资源和畜牧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把青海湖打造成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精品,把环湖地区建成现代化畜牧业示范基地。同时,要把加强重点地区的经济建设与边远地区的扶贫开发结合起来,通过重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加大对贫困地区扶持力度,促进发展轴两翼及青南地区快速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青藏铁路、公路两翼的黄南、海南、海北州,要充分利用其水电、煤炭、有色、建材和农牧业等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电力、煤炭、有色、建材工业,积极发展草畜、油菜籽、果品等特色农牧业,发展区域性商贸流通业和旅游业。青南地区,要以三江源的生态保护与治理为重点,着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积极发展民族贸易和以民族风情、自然风光为特色的旅游业。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发展和生活环境
  交通运输。进一步完善交通布局,形成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的运输网络体系,为加快经济发展、改善投资环境、便利城乡居民出行创造有利条件。公路,按照东部成网、西部便捷、青南通达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强国道、省道干线公路建设,到“十一五”末,实现西宁通往周边地区公路高等级化,省会到州府通二级以上公路,州到县及县际间通三级油路,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行政村通公路。完善路网布局,着力抓好资源开发路、旅游路和农村公路建设,提高通达深度和技术等级。到2020年,形成以西宁和格尔木为中心,以高等级公路为骨架,通县达乡,方便、快捷的公路网络体系。铁路,“十一五”期间建成青藏铁路格拉段、兰青铁路增建二线电化工程和青藏铁路西格段复线电化工程,形成东接陇海、西南通拉萨,省内横贯东西的铁路大通道。争取国家尽早开工建设格尔木—库尔勒、格尔木—龙岗铁路,形成兰新铁路与青藏铁路的连接线,打通我省通往新疆的铁路通道;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柴达尔—木里(或锡铁山—一里坪)、茶卡—都兰等地方铁路,加快支线铁路扩能改造,完善铁路路网结构,适应资源开发的需要。民航,增辟西宁、格尔木至全国大中城市的新航线,建设巴塘、花土沟、德令哈、大武等支线机场,形成地方支线航空网络。
  水利。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统筹考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东部农业区,重点建设“引大济湟”工程,力争2015年前“引大济湟”三期工程全部建成,实现跨流域调水,从根本上解决湟水流域工业、居民用水和农业灌溉问题。结合黄河上游水电资源的开发,建设李家峡、公伯峡等大型电站水库灌区工程,提高黄河河谷两岸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的水资源保障水平。柴达木地区,重点抓好格尔木河和巴音河流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解决格尔木市和德令哈市发展以及盐湖资源综合开发的局部缺水问题。环湖地区,适度发展人工草地灌溉,保护好现有资源,使青海湖入湖水量不再因为人为因素而减少。加快实施湟水流域、黄河谷地、柴达木盆地、海南州四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加快重点城镇防洪工程建设及人口密集地区干流、支流河道治理工作,构筑安全有效的防洪体系。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早日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以解决黄河上中游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大幅增加黄河水资源量,促进黄河上游水电资源的开发、保护和两岸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力度,到2010年前全面解决全省范围内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