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青海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的通知

  ——我国已成为全球性产业转移和国际资本流入的热点地区,我国东部地区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呈现出加快转移的趋势,为我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企业来青海投资开发,实现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带来了新的机遇。
  ——随着全球资源性产品进入新一轮需求高峰和我国资源消耗进入高增长阶段,资源性产品短缺和价格上涨将呈长期化趋势,这为我省发挥资源优势,加快资源开发步伐提供了广阔的产业空间。
  ——新科技革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引发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及城乡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为我省加快结构调整、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机制性障碍将逐步消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新的动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陆续建成了一批交通、能源、水利、通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建成了一批大中型电力、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工业项目,总体实力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进一步夯实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基础。
  ——当前,全省上下聚精会神谋发展的思想更加统一,加快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突出特色搞开发的信心更加坚定,集中精力抓项目的作风更加扎实,科学发展观更加深入人心,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我们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有利条件,努力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
  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部署,结合我省实际,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五个统筹”,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推动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使全省人民过上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全省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半,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实现由低层次的市场化水平向比较完善的市场化水平的历史转变,建立起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由农牧业人口占多数逐步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历史转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改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实现由贫困人口占较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向全省各族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转变;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更加完善,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科技教育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现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例,科技文化事业比较落后向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科技教育文化水平和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的历史转变,为实现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基础。
  从现在起,我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总体上分为前六年和后十年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5—2010年,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省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比2000年翻一番半,达到84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50美元。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化率达到45%,城镇化率达到44%,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调整为7∶54∶39,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30%。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城镇2005年前后、农村2007年前后实现总体小康。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12000元和3000元,城乡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0平方米,农村牧区钢筋砖木结构住房比重达到25%,恩格尔系数降至40%以下,城乡每百户居民拥有计算机台数达到20台以上。
  社会全面进步。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城乡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0.8%以上,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40%以上,其中,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农村牧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1岁,城镇就业水平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人口控制在575万人以内,林草覆盖率达到30%(森林覆盖率5.1%),初步控制住由人为因素产生的新的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和荒漠化趋势,空气质量、饮用水源地水质、农业用地土壤质量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的物耗、能耗降低,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不断完善。依法行政水平大大提高,社会信用体系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及立法、司法和执法机制比较完善,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秩序稳定。
  第二阶段,2011—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主要预期目标是:
  省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到2020年超过1800亿元,人均达到3500美元以上。工业化率达到50%,基本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率达到50%,完成由农村型社会向城镇型社会的转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6000元和6000元以上,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5%。城乡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30平方米,农村牧区钢筋砖木结构住房比重达到65%以上。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60%以上,城镇从业人员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实现全覆盖,农村牧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林草覆盖率达到35%(森林覆盖率6.5%),生态环境初步改善。民主与法制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省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西宁、海西、海东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经济发展水平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见表四)。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下方针: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建立更加有利于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发展成果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努力实现比较充分的社会就业,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强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建设,公平合理分配教育、卫生、公益性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和公共安全等社会资源,逐步使各类社会成员享受相对均等的社会公共服务。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强省。努力提高工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巩固和发展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推进资源开发向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和联合开发转型,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发展园区经济,提高核心竞争力。培育和壮大一批特色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壮大中小企业群体。
  坚持不懈地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大力推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牧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农村牧区非农化,以农牧业产业化推进农村牧区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在加快发展中等城市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城市和小城镇,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城乡产业互动,整体促进的发展格局。
  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按照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兼顾公平与效率,合理制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方向。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发展,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先进带动后进,加快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努力实现各族人民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发展。坚持不懈地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和富民增收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态建设后续产业,解决好生态移民问题,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大力推进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加强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的工业污染治理,搞好生产力布局和环境功能分区,推行清洁生产,不断改善环境质量。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发展。
  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全民科学文化程度的提高,加快科技创新,推进素质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加快健全医疗卫生保障和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增加城乡居民的社会福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加快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省,扩大基层民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五个特别”的高原精神,倡导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