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专业建设。积极适应我省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加强专业建设规划,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加大职业院校示范专业、品牌专业建设的力度,建设300个中职示范专业、30个五年制高职示范专业和400个高职教育品牌特色专业,形成一批国家级高职教育品牌特色专业。突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实行“访问工程师”进修制度,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并将这一要求作为教师考核和职务晋升的重要指标,对专业技术骨干教师可采取导师制办法,与企业技术名师结对学习;学校要为敬业精神高、技术创新能力强的教师建立名师工作室,形成名师引领、优秀师生参加的技术团队,围绕教学、生产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创新,学校可按项目成果给予经济资助或分成。倡导专业教师竞争省突出贡献高级技师、技师和技术能手。
努力提高产学研结合的层次和水平。促进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实现经济效益、技术水平和运行机制的提升。鼓励高、中等职业院校与企业以专业为纽带组建职教集团,共同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以行业、企业专家骨干为主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评议、论证、审核专业的设置与调整,构建校企合作、互动互利的基本机制,积极探索校企全程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模式。大力开展“订单式”、“菜单式”培养和培训,推进学习者就业与生产用工的一体化。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以共同建立实训基地、研究中心和经济实体为纽带,跟踪产业升级、产业集群和生产技术发展态势,承接企业产品加工,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开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定;孵化学习者创业本领。要重点支持和培育一批与地方产业发展密切相关,产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特色明显的职业院校。
深化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制定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启动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化程度和劳动就业的需要,按照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原则,调整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开展分层教学和考核,积极推进学分制。根据职业类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探索和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联合行业、企业,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积极开发与劳动就业市场要求结合紧密、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对学习者就业和创业有实际帮助的专业课程,切实加强实践教学,鼓励校本课程开发。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学校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应充分体现相关职业资格要求,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力争使有职业资格证书领域的职校毕业生“双证书”获得率达到100%,逐步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衔接和互通。增强职业教育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开放性。实施三年一轮次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将毕业生的就业率、职业能力、“双证书”获得率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产学研合作成效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评价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形成学校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自我约束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