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增强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需求和富民要求的有效对接
努力扩大职业教育的事业规模。全省以县(市)为单位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重点把苏北和苏中农村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增量发展、存量提升的重点区域,进一步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每个市重点办好2—3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和3—5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每个县(市)重点办好1—2所规模大、功能全、建设好、服务优、辐射强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职业教育中心。到2010年全省建成100所左右国内一流水平的职业院校。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促进职业教育集成化、集群化、集团化发展,鼓励学校实行多功能、多层次、多形式办学;鼓励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发挥集聚效应;鼓励以专业或地区为纽带,职业院校、培训机构、成教中心和企业组成多种形式的职教集团,实行规模化、连锁式发展;鼓励各地吸纳社会资金与外资兴办民办职业教育和培训。
全面启动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围绕“教育富民”,继续实施500万农民大转移工程,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全省所有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要积极面向农村扩大招生,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加强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建设,使其成为农村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逐步形成以县(市)优质的职业技术学校或职教中心为龙头,乡镇成教中心、职业培训机构为主体的农村职成教培训网络。积极推进“两后双百”工程,对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100%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适龄人员100%推荐就业。努力做好农村贫困户大龄劳动力的技术培训和转移就业。继续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地方政府要加强统筹,促进农业、科技和教育部门发挥各自优势,把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开发和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充分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农业推广培训机构资源,大力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继续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造就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的新型农民和技术骨干,加快农业科技的进村入户。重视农村基层干部及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培训工程,依托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农业干部学校等形式,努力实现村村都有一个大学生的目标。积极推进城市对农村、苏南对苏北的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和合作。
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认真实施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劳动保障部等部门推进的“
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优先在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电子应用技术、化工、建筑、护理、现代农业、纺织服装、商贸服务等10个专业领域,遴选200所左右职业院校,联合800个企业单位参与,共同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加强实训基地建设,选择中心城市和职业院校比较集中的地区,重点建设一批规模较大、水平较高、资源共享、起示范作用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全省重点建设一批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按照现代企业生产现场的要求,建设实景生产教育工场,创造条件建设技术中心,实现部分课堂转移;要以实训基地为载体,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推广,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等,实现校企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