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三年的集中整治和规范,到2007年,使我市的税收秩序、价格秩序进一步改善,农资市场、土地市场、建筑市场、建材市场、文化市场、煤炭市场等市场秩序实现根本好转,在保护知识产权、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建设以及打击传销、非法直销等商业欺诈行为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社会信用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建立起较为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使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受到严厉惩治;规范市场秩序的长效监管机制建立起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规和制度进一步完善;执法队伍素质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对市场经济秩序的满意度大大提升。
——药品评价性抽样合格率达到97%,农资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0%以上,建材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85%以上,工程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100%,重点行业用煤的煤炭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
——15类食品生产企业获生产许可证(QS认证)达到100%;食品生产企业贯标覆盖率达到96%,符合条件的餐饮业和集体食堂量化分级管理率达到90%以上;药品经营企业的GSP质量体系认证达到100%;农资经营主体的资格审查年审合格率达到95%,通过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达到500个、无公害农产品达到335个、绿色食品达到150个、有机农产品达到30个;商品明码标价普及率城镇达到80%、农村达到70%;已办理工商登记的纳税人税务登记管理达到100%;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率达到100%;正版音像市场占有率达到75%。
——整规中的涉嫌犯罪案件行政机关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移送率达到100%。
——采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的经营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6%。
——“一个保障、两个平台、三大体系”的社会信用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人民群众对市场经济秩序状况比较满意。
三、年度目标和工作措施
为实现规划的总体目标,将各项任务分解如下:
(一)大力实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程
1.工作目标
通过大力实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程,构建“一个保障、两个平台、三大体系”的社会信用体系框架。即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和有关法规,为社会信用体系提供法律保障;建立信用信息基础平台和信用监管平台,为社会信用体系提供服务和应用的技术支撑,为信用征集、信用评估、信用查询、信用公示、信用管理等提供规范的运行机制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构建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体系。
2005年工作目标:加快推进政务公开,实施“阳光工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全面落实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开门立法”制度,形成政府决策与群众参与的互动机制,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建立公务员信用评定制度;完成全市12000户法人企业信用数据的征集工作,加快企业信用数据分析整合研究,初步搭建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库,培育符合规范、信誉良好、市场化运作的征信企业,逐步满足信用市场的合理需求,力争企业各类陈旧欠款比上年基数下降30%;开展个人征信试点,研发个人信用信息查询系统,建立拥有120万人的城镇职工劳动保障资源数据库,完善银行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加快系统应用建设。
2006年工作目标:政府执行信用、监督信用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政务公开、行政审批、依法行政建设取得显著成果;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库初步建成,能够对企业信用信息进行及时加工和处理,形成信用产品,引导征信公司积极拓展信用市场,提供多种信用咨询、信用评估和信用管理咨询服务,基本完成各类企业清欠目标;开展个人信用数据库联合征信,建立拥有300万人的城镇职工的劳动保障资源数据库,初步建立个人征信数据库,搭建个人信用信息征集、查询和评估平台,在主城区率先提供信用服务。
2007年工作目标:政府信用决策、执行、监督、商务、服务五个方面全面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建成较为完善的企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建立覆盖各类企业、中介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的联合征信数据库,实现各部门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并向社会提供信用信息、信用服务,征信公司形成一定规模和效益,促进信用行业良性发展;实现全市个人信用信息的联网,初步形成全市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平台,能够向我市城镇居民提供个人信用产品和相关信用服务。
2.工作措施
(1)实施《重庆市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并完成年度计划,深入贯彻《
行政许可法》,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实施政府决策、执行、监督、服务、商务信用建设20条措施并取得成效,打造西部最优的政务环境。
(2)加快开发建设重庆市企业信用信息联合征信系统,加强联合征信工作,实现企业信用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加快企业信用数据分析整合研究,尽早推出与国际接轨、符合市场需求、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信用产品和信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