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和村镇环境整治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各地环境保护部门应结合“三江”流域的小流域治理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实施,开展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新村建设、户办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环境优美乡村”的创建工作,加强饮用水及其水源地保护、农村能源建设、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农业有机废物处理、村容镇貌的建设与管理。
各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应把全面开展重点小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尤其是32条重点小流域治理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20.业主开发农业行动(省农建办牵头)。全省已有从事农业开发的业主近12万户,开发面积达812万亩。每年新增业主1万户以上,新增开发面积100万亩以上。在以后的15年中,每年可新增从事农业开发的业主1万户左右,增加农建投入20亿元左右,新开发面积100万亩以上。成为今后农建工作的一个新增长点。
21.滴灌减灾增收行动(省农建办牵头)。滴灌减灾是设施农业的重要内容。目前全省已建成25.39万亩,减灾增收效果十分显著。力争“十一五”每年新增10万亩,“十二五”每年新增20万亩,“十三五”每年新增30万亩。到2020年,全省可建成滴灌面积300万亩以上。
22.扶贫开发建设行动(省扶贫办牵头)。根据中央扶贫工作要求切实抓好3个重点:以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为切入点,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以强化劳务培训为切入点,努力促进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转移,以扶持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努力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即“一体两翼”,突出重点,大力推进,集中力量改善贫困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贫困农民综合素质,坚持把扶贫开发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走好产业扶贫的路子。
按照我省到2010年扶持1041万贫困人口、建设1万个扶贫新村的既定目标任务,通过实施新村扶贫工程,修建村道10万公里,建设基本农田500万亩,解决538万人及620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把全省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500万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扶贫成果;提高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233万贫困人口的持续发展能力。
四、主要步骤
(一)户办工程、新村建设。
1.2006—2010年(“十一五”时段),示范阶段。每年建成户办工程60万户,5年建成户办工程300万户。与此同时,每年建成600个示范新村,5年建成3000个示范新村。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参观学习、宣传动员、典型示范、政策引导、配套服务调动农民的建设积极性。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带来的巨大好处,增强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探索、积累、完善有关建设思路、配套措施和具体方法,为下一步加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2011—2015年(“十二五”时段),推广阶段。随着农民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投入的增加,建设经验的积累,建设步伐会逐年加快。每年建成“六个一”加“三配套”的户办工程100万户,5年建成500万户。每年建成3000个新村,5年建成1.5万个新村。
3.2016—2020年(“十三五”时段),突破阶段。每年建成“六个一”加“三配套”的户办工程200万户,5年建成1000万户;每年建成“六个联”的新村5000个,5年建成2.5万个新村。到2020年,全省80%的村建成“六个联”的新村,95%的农户建成“六个一”的户办工程。
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县(市、区)要做好长计划、短安排,每年按照“三个一批”来推进:一是完成一批。二是启动一批。三是准备一批。
(二)水利建设。2006—2010年,水利行业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0平方公里,5年治理10000平方公里;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600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从现在的40%提高到50%;解决农村安全饮水300万人,农村自来水率由40%提高到50%;每年解决120个旱山村和严重缺水村的生产生活用水,5年新建各类集雨工程5.65万处,新增水量1690万立方米,解决600个旱山村、缺水村的42.5万亩望天耕地补充浇灌,占总面积的3.8%;新建堤防护岸600公里,加固堤防护岸500公里,河道整治35公里;全省新增装机容量202.4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800万千瓦,年发电量300亿千瓦时,少数民族地区缺电县电源装机增加100万千瓦,小水电代燃料电源工程总装机379台,装机容量1910625千瓦,年发电量1001827万千瓦时,全省新增6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