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农村沼气建设行动(省农业厅牵头)。“十一五”期间,全省农村户办沼气池建设将与全省户办工程建设同步推进。通过建沼气池,带动改圈、改厕、改灶,使农户的生活质量、人居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实现居家清洁文明化、庭园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2006年至2020年的沼气建设规划重点突出退耕还林地区、粮食主产区和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地区(如血吸虫病区)。
7.水土流失治理行动(省水利厅牵头)。“十一五”期间,每年治理水土流失总面积5000平方公里,其中水利行业完成治理2000平方公里,5年治理1万平方公里,占需治理面积的6%。“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每年全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0平方公里(水利行业和其他行业合计),10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万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使全省41.66%的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全省进一步健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动态监测网络,形成完善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全面制止各种人为活动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
8.节水灌溉行动(省水利厅牵头)。解决我省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是建设节水型社会。要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从而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抗旱工作也要由农业抗旱为主向生活、生产、生态全面抗旱转变,从单一的灾后救急向有计划的抗旱转变。
继续实施都江堰、玉溪河、通济堰、升钟、长葫、石盘滩、九龙滩、乐山青衣江流域等“八大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加大中型、小型灌区渠系配套、防渗力度,“十一五”期间,每年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20万亩,5年发展600万亩。“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每年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20万亩,10年发展1200万亩。
9.旱山村治理行动(省水利厅牵头)。旱山村治理要坚持“扩塘、建池、打井、囤水、截流、改制”,通过蓄水池、水窑、山平塘等集雨节灌工程建设,为农民增收和退耕还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水源保证。“十一五”期间,每年解决120个旱山村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困难,5年治理600个。“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每年治理240个旱山村,10年治理2400个。治理过程中要坚持以村为单位,以户为单元,规划到村,落实到户,整村推进的规划思路和农民自愿,明晰产权,落实管理的建管机制,确保治理行动规范发展。
10.饮水安全建设行动(省水利厅牵头)。继续加快乡镇供水工程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完成乡镇供水工程建设4500处,自来水受益乡镇达80%以上。巩固、完善农村人口饮水解困工程,全面启动农村安全饮水工作。
国土资源部门继续抓好红层找水行动。红层即以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的沉积地层,因呈红色而得名。四川是国内红层规模最大、类型最特殊的地区之一。我省东部的17个市105个县(区)内有约11.8万平方公里范围属于红层丘陵区,区内至今仍有29个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区),农村贫困人口达102.9万;区内5161.6余万农业人口中,有400万人极度缺水、2000万人水质性缺水。2000年以来,已在71个县(市、区)打井13万多口,解决了49万人饮水困难。第二批35个县红层找水打井规划与第三批34个县调查即将实施。直接促动和指导各级政府和民间资金投入基本解决区内约400万严重缺水农民的人畜用水困难问题并引导区内约2000万农民改善饮水卫生及利用条件,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
11.骨干水利工程建设行动(省水利厅牵头)。我省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61.62万处,形成蓄引提水能力245.4亿立方米,有效灌面3754.95万亩,水库6672座,其中大型5座,中型102座,兴利库容61.34亿立方米,有效灌面达1225万亩。“十一五”期间要继续抓好2处大型、14处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并积极争取开工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同时,抓紧实施8个大型灌区的节水改造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