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

  (二)自然灾害。四川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灾害频繁发生的省份,灾害类型多、频率高、强度大。多种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要制约因素。据1991—2004年统计资料,每年农作物受灾面积约5000万亩(次),成灾面积为2000万亩(次)左右,绝收面积为600万亩左右,约损失粮食产量34亿公斤;平均每年因灾死亡人数在600人左右,伤3万人左右,死亡大牲畜近37万头(只)。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达100亿元以上。
  (三)农建成绩。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地、大规模地开展山水田林路气综合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九五”、“十五”期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领导力度加强,投入力度加大,建设实效更为突出。在实践中,广大干部群众不断探索创新,初步形成了一套新阶段农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新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
  1.水利建设成绩显著。目前,省内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61.62万处,水库6672座。其中大型5座,中型102座,形成蓄引提水能力245.4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3754万亩。全省耕地1/2以上达到旱涝保收,对减轻水旱灾害发挥了显著作用。全省累计建成微型水利工程140万处,新增旱地浇灌面积132万亩。农村机电提灌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抗旱减灾成效;已有机电提灌总动力313万千瓦,固定电力提灌站3万多站,装机140万千瓦,常年提水量可达40亿立方米;现有节水示范基地、设施1700处、1.93万千瓦;其中机械喷灌设施1571处、1.73万千瓦。
  截至2004年底,我省防洪工程建设累计完成堤防3282.75公里,护岸1268.39公里。
  2.中低产田改造进展较快。四川中低产田土原占总耕地83%。通过多年建设,累计建成灌排水渠7.5万公里,蓄水池35万口,总容积3307万立方米,为排除“三水”(土壤渍水、地下水、岩层水),消除“四害”(冷、烂、毒、串),变一年一熟为两熟或三熟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冬水田改造利用方面,主要是推行垄作技术、浸润技术、免耕技术。1989—2004年,全省已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土1800万亩,使中低产田土所占全省总耕地的比例由83%下降到47%,人均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由0.27亩上升到0.6亩。
  3.生态建设取得突破。我省自1998年先后启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以来,林业建设进入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的历史阶段。“十五”以来,全省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3.15亿亩森林得到有效保护,每年减少森林资源采伐消耗量1000多万立方米;完成坡耕地退耕还林1208.4万亩,荒山造林2400多万亩,新封山育林58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24.23%上升到27.94%。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遏制,滞留泥沙总量7亿多吨;自然保护区由46个增加到115个,保护区面积由3.27万平方公里上升到7.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幅员的比例由6.74%提高到14.86%,生物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建设实现了“5年初见成效”的目标,正朝着“10年大见成效”目标稳步迈进。
  4.乡村道路建设异军突起。2004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1.3万公里,其中乡道公路里程达5.04万公里;全省已建成村道17.54万公里。全省有97.73%的乡镇、83.5%的村已通公路。“九五”开始,我省农村公路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到2004年,全省共建成农村公路近25.2万公里。2004年全年完成投资61亿元,占地方公路建设投资总额的60%,建成通乡通村公路15616公里,其中,通乡油路和水泥路3936公里(三州通乡公路1577公里),通村公路10103公里。“十五”以来4年间,新建乡村机耕道18388公里,硬化乡村机耕道9428公里,累计投资35.5亿元,累计投工2.1亿个,完成土石方2.47亿立方米,投入机械17.7万台套。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