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等四县人民政府不断加大对“两基”教育经费的投入,2001~2003年,各级财政投入罗城等四县的“两基”教育经费共计66,477万元,其中:中央、自治区财政投入13,088.2万元,市级财政投入38.3万元,县级财政投入53,351万元。
审计结果表明,罗城等四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高度重视“两基”工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逐步建立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近年来,各县教育经费普遍增长,大部分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长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中央和自治区财政明显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各级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正在逐步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发放保障机制落实较好,教职工工资基本能按时足额发放,通过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教工程、基础设施教育工程、民族教育项目补助工程、水毁项目学校修复工程、中小学布局调整项目等工程,各县校舍面积大幅度增加,危房比例大幅度下降。通过各级人民政府的投入,各县的办学条件已得到明显改善,有力地推动了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审计也发现罗城等四县“两基”教育经费投入及拨付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一)一些县对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达不到规定的要求,部分县未能按年度财政预算安排拨付教育经费。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生均公用经费的逐步增长(以下简称“三个增长”)。经审计,各县在大部分年度对教育经费的投入达到了“三个增长”,但也有个别年度没有达到“三个增长”,如田林县2003年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靖西县2002、2003年生均公用经费没有达到逐年增长;宁明县2003年没有安排公用经费。
2.靖西县本级财政2002、2003年安排教育经费预算分别为6,491万元、6,337万元,这两个年度县财政决算收入均超额完成预算,但这两个年度县本级财政实际拨付教育经费分别为5,955万元、6,177万元,分别比当年预算少拨536万元,160万元,两年合计比预算少拨教育经费共68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