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2005-2010年云南省农民工培训规划的通知
(云政办发[2005]79号)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省农业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建设厅制定的《2005-2010年云南省农民工培训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五年五月十日
2005—2010年云南省农民工培训规划
(农业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科技厅、
财政厅、建设厅 2004年11月10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农民工素质和就业能力,进一步促进我省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按照《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等部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的意见》等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培训规划。
一、制定规划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成立了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了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领导,加大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力度。为我省制订农民工培训规划提供了理论指导、创造了良好环境。
我省现有总人口4375.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510.78万人,农村劳动力2099.35万人,目前我省农村尚有富余劳动力750万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十分艰巨。我省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占17.26%,小学文化占44.47%,初中文化占32.26%,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占5.97%,大专以上文化占0.99%,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6.03%。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缺乏劳动技能,不仅制约了我省农村劳动力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转移,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所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我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认识不到位、职责不明确、培训资金缺乏、培训手段亟待加强和培训资源有待整合等问题。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提高对农民工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从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大局出发,统筹规划,分工协作,切实做好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