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建设保障
第二十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40、加强领导是建设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重要保证。省委、省政府决定由省苏北发展协调小组统筹协调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建设,协调、解决本区建设中的重大事项,日常事务由苏北发展协调小组办公室承担。徐州、连云港两市及沿线的县(市)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建立高效、精干的工作班子,负责本地产业带建设工作,全面落实本规划要求。
第二十二节 优化发展环境
41、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本区优化发展环境的首要任务。按照WTO规则,加快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行政管理服务体系,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宽松的发展氛围。重新进行政府职能定位,切实减少对经济事务的直接干预,把精力转到招商引资、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进一步减少行政性审批,简化审批程序,建立规范的行政运行机制和审批责任追究制度。严格依法行政,杜绝各种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坚决打击破坏市场秩序行为。要在全体公民中营造“政府欢迎创业、民众创业光荣”的浓厚氛围,树立人人都是发展环境的理念。加快建立健全全社会信用体系,大力倡导商业道德,增强信用观念,把本区建设成为以诚信为本的首善之区。
第二十三节 提供人才支撑
42、人才是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关键因素。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培养、吸引一批专门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为本区产业带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形成一批专业技术骨干和熟练技术工人。充分利用本区和省内教育资源,围绕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设立相关专业,大力开展专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形成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骨干群体和熟练技术工人队伍。
造就人才队伍。深化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技术要素、管理要素等参与收益分配的多种有效形式,大力吸引人才,形成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推进人才的柔性流动,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鼓励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到企业兼职,鼓励留学回国人员到本区创业。加快培养一批本区亟需的高层次人才。
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从苏南地区和省级机关选派一批干部到本区挂职或任职,从科研院所、企业集团选派一批技术骨干或企业管理人员到本区挂职或任职。同时,要从本区选派一批干部到苏南地区和省外经济发达地区挂职。
第二十四节 大力引进资金
43、为实现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目标,必须加大资金投入。据测算,2005-2010年期间本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需要3700亿元左右。因此,必须加快形成良好的资金筹措机制,保证资金有效供给。
大力吸纳民间资本。充分利用民间资金充裕的有利条件,放宽市场准入,广开融资渠道。加大资本市场融资力度,优先推荐区内条件成熟的各类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特别要支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
积极吸引外资。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国(境)外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境外资本投入,力争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0%左右。
积极争取金融资金。加大本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信用担保制度,鼓励金融部门把本区产业带建设作为今后几年信贷投放的重点,着力扩大信贷规模。
有效利用政府资金。集中省、市、县各级政府的力量,争取国家各类资金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第二十五节 加强科技支持
44、科技支持是提高本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通过联合攻关、自主开发、引进技术等方式,提高本区产业的科技含量。加大科技攻关的力度,集中省市力量,实施科技攻关工程,每年选择一批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以产学研相结合等形式进行联合攻关,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开发能力,提高研究与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加大对技术开发和技术储备的投入;扶持企业建立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研发中心;允许个人或组织以技术入股、科技人员持股等形式,参与企业分红。加快建立主要面向区域特色产业和骨干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科协、企业协会、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搞好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引进,为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第二十六节 加快企业改革
45、企业是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微观基础。放手发展民营企业,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加快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大力增强企业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对加快本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放手发展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是增强本区经济活力的关键。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坚持放心、放胆、放手、放开、放活、放宽的“六放”方针,促进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全社会创业意识,发动千家万户并鼓励各类人才创办、领办一批民营企业;大力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民营化,形成一批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民营企业;注重引进一批大型民营企业,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发展民营经济。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名牌产品为核心,重点围绕四大产业集群,发展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提升徐州工程机械、淮海食品城、铜山奶业、邳州板材、新沂农化、连云港医药、连云港化工、东海硅材料等优势产业的知名度,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群的核心力量。强化市场细分,加快培育为大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群,引导企业进行联合、协作,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形成与大企业、大集团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关联产业群体,带动一批中小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