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防洪和水资源供给工程。积极实施沂沭泗东调南下二期工程,今年开工建设新沂河工程,2007年完成;积极开展三洋港挡潮闸工程的前期工作;抓紧骆马湖堤防工程、分沂入沭水道工程、新沭河工程、微山湖西大堤工程及湖内工程、沂河工程、安峰山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邳苍分洪道等项目建设,争取2007年全部完成。加快实施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继续实施骆马湖至微山湖段的刘山、解台泵站工程,开工建设蔺家坝泵站工程,以及截污导流工程,2008年完成。到2010年,沂沭泗流域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本区的水资源供水保证率达到75%以上。
30、城市供水。加快实施区域供水工程,解决局部地区因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而引发的地质环境灾害和小城镇供水设施不足的矛盾。抓紧编制本区区域供水规划,指导区域供水工程建设。近期重点建设徐州张集水厂、邳州地表水水厂等城市供水工程。
31、城市防洪。进一步提高沿东陇海线城市的防洪标准,加快实施一批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争取到2010年徐州和连云港两市市区的防洪标准均达到100年一遇,邳州、新沂和东海城区的防洪标准均达到20年一遇以上。
第十八节 通信设施建设
32、本区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通信基础设施网络,为满足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加快建设的需要,将进一步加大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逐步实现由窄带单一业务向宽带综合业务过渡,建立一个高效、安全、可靠的现代通信信息网络。
33、继续加快以光缆为主、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面向多媒体通信的宽带化传输网络。在完善和优化现有传输网络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构建安全、可靠的信息传输通道。继续发展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业务,大力发展数据和宽带多媒体业务。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宽带城域网和接入网,改善和加强服务工作网络,实施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工程,实现信息资源的开发、开放和共享。
第七章 环境治理和保护
34、坚持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也是本区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内容。目前,本区环境容量分布不均,局部地区环境治理任务较重,形势不容乐观。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压力将日趋加大。因此,要把生态环境建设贯穿于产业带建设全过程,在保护环境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保护环境,努力将本区建设成为绿色生态走廊,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十九节 环境治理
35、水环境治理。全面实施《江苏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实施计划》和南水北调东线治污规划,做到责任到位、资金到位和措施到位,确保国家考核断面、输水线路和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要求。加大开发园区工业污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治理力度,实施集中处理,实现达标排放。建设节水和中水回用工程,加快徐州市截污导流工程建设,利用新沂河北偏泓,研究解决徐州市达标排放的尾水和沿线县城的污水出路。切实解决好边界污染纠纷。抓紧编制“十一五”水环境治理规划,尽快实施一批新的水环境治理工程。2010年本区化学需氧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减排5%;京杭大运河徐州段和蔷薇河的水质保持地表水环境质量三类水标准,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标。
36、大气环境治理。按照《江苏省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五”计划》要求,重点抓好电力、化工、冶金和建材等行业二氧化硫污染防治。严格执行限期淘汰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工艺和设备制度,禁止新建、改造项目中使用淘汰的工艺和设备。实施二氧化硫总量控制计划,通过关停小火电机组、改变燃料结构、改进燃烧方式、建设脱硫设施等措施,治理火电厂污染。到2010年,本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减排5%。
第二十节 环境管理和生态保护
37、环境管理。严格执行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按照区域排污总量控制的目标,对企业实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对排污总量和排污标准进行双重控制,积极推行水和大气的排污权交易。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他绿色认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执行新上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推行有污染的项目上下游联审。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对超标排污企业采取限期治理措施。建立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层次共同参与和推进的环境监管体系。
38、生态建设。加强徐州地区采煤塌陷区和连云港地区开山采石区的生态恢复,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防止地面沉降。在城镇和开发区周围,留有开敞式的绿色生态空间,建设生态隔离带或生态廊道;在主要河流两侧和水源保护区建设生态林带,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在丘陵山坡地带,保护植被,建设防护林。继续加强前三岛自然保护区、泉山自然保护区、邳州洞石沟自然保护区建设,在新沂河、新沭河入海口建设湿地生态保护系统。
39、资源保护。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使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防止乱占滥用土地、盲目贪大和土地荒芜等。注重失地农民的保障,维护失地农民的利益。注重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高资源开发的水平和加工深度,促进资源永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