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的通知

  集约:在积极引进和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的同时,要注重引进和加快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提高投资强度和开发效率。强化对土地资源的集约开发,注重提高单位投资和产出的效率。
  集中:汇聚本区各级政府的力量,围绕已确定的重点开发园区,加大集中开发力度,防止多头开发和分散开发。建立和完善市、县、乡(镇)联合开发的模式,通过联合建设基础设施、联合开发产业、联合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加快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

第四章 连云港港口发展与港城一体化

第十节 港口发展

  18、连云港港是我省苏北地区和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出海通道,建设和发展连云港港口对建设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连云港港现有生产性泊位3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25个,集装箱专用泊位2个。2004年完成货物吞吐量4352万吨,集装箱吞吐量50.2万标箱,分别超过设计通过能力的28.9%和109%。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港口能力不足,集疏运体系不完善,港口的现代化服务水平较低,综合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随着西部大开发、苏北大发展和本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货物的生成量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港口建设。加快港口建设步伐,争取用3-5年时间,使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0万标箱,建成上海和青岛之间最重要的集装箱干线大港。充分利用现有30平方公里港池内深水航道和良好水文等有利条件,调整码头功能区布局,在港池南岸形成5-10万吨级以下散杂货港区、专业化集装箱港区、10-20万吨级大型矿石和专业化散货深水港区以及危险品港区,在港池北岸建设大中小配套的码头群,形成大型集装箱港区。近期要抓紧实施15万吨级深水航道、10-15万吨级散货码头、2个第五代集装箱泊位、庙岭三期突堤第五代、第六代集装箱码头建设,尽快启动北港区陆域工程,创造条件争取建设大型原油码头和大型液化天然气码头等。
  港口集疏运。大力增强连云港港口集疏运能力,也是连云港港口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铁路、公路、水运、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铁路方面,加快东陇海铁路电气化改造,尽快建设连云港—淮安、连云港—盐城—上海的铁路通道;推进南港区内铁路客运站的调整,使南港区铁路站成为货运作业站。公路方面,抓紧建设242、323、236省道等若干条疏港公路,完善路网结构,形成便捷的疏港通道;进一步提高310国道等级,建设港区专用快速通道,同时,抓紧论证北港区集疏运通道方案,并加快建设。水运方面,规划建设新墟运河,形成五级航道,北通连云港,南接盐河并连通京杭大运河,形成海河联运;尽快论证通榆运河建设方案,加快通榆运河建设步伐;建设新浦新港内河港口,进一步提高疏港能力;做好徐连运河的前期论证工作。
  港口服务。加快港口集疏运体系和多式联运体系建设,延伸和扩大港口经济腹地。积极推进以集装箱运输为重点的陆桥运输,实现连云港港从集装箱运输支线港向干线港转变,发展成为沿海国际性枢纽港。大力提高和改善服务水平,缩短进出港的通关时间,降低货物的运输成本。加快港口服务向综合化、社会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实施陆桥卫星信息跟踪系统,尽快在陇海—兰新沿线城市建立“直通式”港口,实行自动转关,完善口岸服务。积极创造条件促进连云港海关提高管理机构级别。扩展现有出口加工区和保税仓库的功能和业务,为本区经济发展服务。

第十一节 港城一体化

  19、推进港城一体化是提高连云港地位的重要举措。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港城互动的经验,深化港口管理体制改革,制定统一发展规划,大力发展临港经济,提升港口功能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
  深化港口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完善由综合性港口企业集团承担港口经营职能、地方政府承担港口管理职能的管理体制,统筹考虑港口、腹地建设,推动港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制定统一发展规划。将连云港港口与周边地区作为统一的有机整体,尽快制定港、区一体的发展规划,明确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合理布局产业。通过确定各类功能区,引导各类产业围绕港口进行布局,将港口的运输功能与临港地区的工业、商贸、物流以及城市功能紧密联系起来,互相结合,滚动发展。
  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充分体现第二代港口集海运和工业基地为一体的特点,在连云港港口周围的临港地带布局建设临港产业,积极推进低产盐田退盐兴工,利用调整的低产盐田规划布局临港产业区,大力发展重化工业,积极发展出口加工特色明显、运输量大的临港工业。注重吸引本区、周边地区及陇兰地区依赖海运的相关产业向临港工业区集聚,壮大港口经济规模,提高港口经济比重,提高港口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联度。加快连云港港口向第三代港口发展,使港口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成为港口发展的支撑,形成以工兴港、以港兴城、以城促港的局面。

第五章 城镇建设与发展

  20、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本区城市数量少,综合实力不强,影响了产业集聚和发展。因此,积极推进本区城市化进程,做大做强徐州和连云港两个中心城市,推进邳州、新沂、东海三个沿线中等城市的发展,择优发展重点中心镇,形成以大城市为核心、中等城市为骨干、中心城镇为基础的东陇海城镇发展轴,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并进。

第十二节 中心城市建设与发展

  21、徐州市和连云港市对本区乃至周边地区发展具有核心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两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扩大城市规模,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强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是本区中心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徐州市以加快形成徐州都市圈为重点,以达到300万以上人口规模为目标,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中心城市,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增强城市功能。加快建设新城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产业层次,增强服务功能。努力扩大经济总量,促进产业集聚,提高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快老城区改造,积极推进“退二进三”,加快工业企业向开发区集中,强化老城区的商贸服务功能。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提高文化、卫生、教育、体育等设施水平,完善城市服务,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统筹铜山新区与徐州市区的建设和发展,适时调整行政区划,积极促进和引导中心城市的功能扩散,承接主城区的居住和产业集聚功能,共建共享公共服务设施,使铜山新区成为徐州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