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的通知

  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本区是苏北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工业的条件较好。通过建设沿东陇海线产业带,促进经济总量的扩大,资源开发效率的提高,经济结构的优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成为带动苏北振兴的辐射源,全省区域发展北部增长极。

第三节 指导思想和目标

  6、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富民强省、实现“两个率先”总揽全局,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为第一动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发展、开发区建设和城市化步伐,全面提高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使本区在苏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7、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优势,广泛吸纳国内外资本,充分释放内在发展的动力和潜力,加快形成东陇海产业密集带、东陇海城镇发展轴、区域现代物流网和绿色生态走廊的“带、轴、网、廊”的空间格局。到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预期达到2150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人均GDP达到27950元,实现全区生产总值在2000年基础上增加两倍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调整为6:54:40,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调整为30:35:3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
  东陇海产业密集带。建设东陇海产业密集带是本区发展的关键。依托重点产业集中区,促进产业集聚,形成资源型加工、机械、化工、医药四大产业集群。到2010年,本区工业增加值预期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14%左右;四大产业集群的工业总产值预期达到2600亿元,占工业的比重提高到65%左右。
  东陇海城镇发展轴。建设与产业密集带相配套的城镇发展轴是本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大做强徐州和连云港两个中心城市,全面提高中心城市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振兴铜山、邳州、新沂、东海四县(市)经济。到2010年,两个中心城市的生产总值预期达到1460亿元,年均递增12.4%左右,占全区比重提高到68%左右;四县(市)生产总值预期达到690亿元,年均递增11.2%左右。全区城市化水平达到53%。
  区域现代物流网。建设区域现代物流网是本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依托连云港港口和机场,发展面向海外的国际物流;依托徐州的交通枢纽,发展面向苏北和淮海地区的区域物流;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到2010年,形成沟通海外、辐射中西部、连接华东的快速、高效、便捷的区域现代物流网。
  绿色生态走廊。建设绿色生态走廊是本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积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降低物质消耗,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力度,探索和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到2010年,本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徐州市和连云港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分别保持国家二级标准和一级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
  8、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扩大开放,加快开发进程;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提高开发的整体效率;注重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同步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还要坚持依港沿线开发、跨省市开发、统筹工农开发和多层次产业开发的原则。
  ——坚持依港沿线开发。依托连云港港口、徐州交通枢纽和沿线综合运输体系的功能,加快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集聚,推进工业化进程。
  ——坚持跨区联合开发。统筹徐州和连云港的各类资源,强化协作开发,统筹配置并共享优势资源;加强与苏北地区的优势互补,推进联动开发;注重与山东、安徽、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市的联系,寻求联手开发,吸引生产要素,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坚持统筹协调开发。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并进,以城带乡,以工带农,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统筹考虑园区建设、城镇建设和生态建设,实行产业开发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在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的同时优化人居环境。
  ——坚持多层次产业开发。以扩大经济总量为目标,大力吸引民资、外资等各类资金的投入,鼓励各种规模的企业发展,加强产业之间的配套;在加快发展传统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形成三次产业和制造业内部不同产业的多层次开发,实现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低端环节和高端环节的合理配置。

第二章 产业发展与布局

第四节 重点产业发展

  9、产业发展是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核心内容。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充分考虑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产业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空间、本区的发展阶段、科技力量和劳动者文化教育水平等因素,选用产业份额、工业增加值比率、利税贡献率、资本产出率、全员劳动生产率、需求收入弹性和年均产业增长率等7项指标,运用数量经济模型进行测算,确定资源型加工业、机械、化工、医药等为本区重点发展的产业。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通过产业的上下游和前后向链接,促进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加快培育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四大产业集群。
  (1)资源型加工产业集群。以本区具有比较优势的农副产品资源和非金属矿产资源为基础,形成资源——初加工——制造的资源型加工产业链。加快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奶制品、棉制品、果蔬深加工、粮油加工、肉类加工和特种海产品加工等,努力提高加工能力和水平,成为我省农产品加工出口的重要基地。以板材加工为重点,积极推进林木一体化,整合板材加工资源,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加工水平,发展家具等板材终端产品。充分利用水泥灰岩、辉绿岩、石英砂、石膏矿等储量大、品质优的资源优势,用先进工艺发展大型水泥生产,积极发展玻璃、玻璃钢纤维、石膏制品等新型建筑材料,加大硅资源的开发力度,积极发展硅材料及其应用产品等。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