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推动区域工业结构调整。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处理好全省工业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按照全省的规划和相关产业政策,选择适合区域条件的产业,尽量避免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化,积极推动地区间的产业优势互补、资源合理交换,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结构和工业体系,实现协调发展。
继续推动产品结构调整。支持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大研发的投入,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精深加工产品的比重。积极开展创品牌企业和名优产品活动,大力推进品牌战略,培植一批驰名国内外、具有竞争实力的名牌产品。立足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促进优质资源向名牌产品、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集中。
(四)突出特色,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发展
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进程。依托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调整产业结构,盘活资产存量,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以农产品加工业、绿色生物产业、资源型产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县域工业的主要发展方向,通过推进技术进步和提高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县域工业企业竞争力,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工业结构,提高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使工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立足比较优势,采取必要的扶持措施,着力打造30个具有区域特色、发展潜力大的工业强县,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发展县域工业特色产业。依托资源优势,按照专业化分工原则,各有侧重地培育县域支柱产业。加快重点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工业结构,不断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结合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可有选择地培育发展粮油制品、蔗糖制品、茶制品、橡胶制品、乳制品、麻丝制品、林竹制品、畜禽制品、果制品、蔬菜制品、饮料制品、调味制品、菌类制品、薯类制品、生物制品、旅游工艺制品、新型建材、五金机电、特色矿冶、特色化工等20大类县域工业特色产业。
发展县域工业企业。加快县域重点骨干企业的发展,引导生产要素向重点骨干企业集中,把重点骨干企业培育、非公、乡镇企业等中小企业发展及县域财源建设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县域工业的质量和效益。建立健全促进非公?经济、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有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对外贸易等方面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五)加大力度,不断提高工业开放水平
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大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力度,抓好重点园区、重点行业、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向我省的优势资源开发、传统产业改造、农产品加工等领域,鼓励全国重点企业参与我省产业发展,以参股、控股、联营、兼并、收购、租赁、托管、承包等多种方式进入我省10大重点产业领域,对进入我省的省外企业在立项上积极支持,在贷款贴息上一视同仁。
加快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以优势产业为依托,以资源开发为重点,以企业为主体,发挥我省区位优势,扩大我省工业企业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与投资合作。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鼓励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开展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带动设备、技术和劳务输出;投资兴办企业,加强与周边国家矿产、橡胶等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实现互利双赢。
提高工业利用外资水平。加大工业项目、工业企业对外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吸引外资参与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吸引外企参与重点行业、企业的整合,鼓励省内企业直接到海外金融市场融资,鼓励省内企业到周边国家联合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边境口岸建立出口加工基地,对外资企业进入我省进行加工和深加工的项目,享受内资企业同等待遇和外资企业各项优惠政策,以提高工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能力。积极研究对外开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冲击和风险,在人世过渡期结束后有效保证产业安全,降低来自各方面的冲击。根据我国人世承诺和WTO的规则,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引导企业加强产品国际化和标准化的制度建设,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