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注重涵养生态,保护水资源,转移影响生态和水源涵养功能的产业,严格控制并逐步淘汰资源开采型产业。
二是发展生态农业、特色林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总体效益。
三是发展服装加工、食品饮料、包装印刷等都市型工业,发展消耗低、污染少的现代制造业和物流业。
四是发挥山区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民俗旅游业,合理拓展观光休闲功能。
五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山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明确区县功能定位,是市委、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也是各区县多年来的要求,需要全市上下按照“全市一盘棋”的方针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一是明确区县功能定位是市委、市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在推进工作时,既要重视市场的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明确区县功能定位,加强统筹协调和宏观调控,引导市场合理地配置资源,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责任。二是推进全面发展仍然是各区县的重要任务。功能定位的导向和评价指标体系对每个区县都只突出强调其主导功能,但并不代表对其他功能的放弃,各区县乃至全市根本上还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三是城市发展应注意保持梯级开发、有序推进。城市的开发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注意空间上的协调,又要注意从时间上把握节奏和进度,保障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对北京来说,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充分考虑如何保持奥运会前后城市的稳定持续发展,考虑如何给后奥运时期留下发展空间的问题,看不准的宁可先放一放,不能急于求成,以免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总体思路重在体现导向性,因此指标的选取原则是突出重点,反映区县功能的差异性。四类功能区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居环境三个方面,按照其功能定位的不同,分别设置若干项最具代表性和导向性的指标,其中首都功能核心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各12项,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各11项。由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北京城市总体功能定位和产业空间布局中地位比较特殊,单列一套评价指标体系。
五、区县功能定位的实现机制
(一)规划配套机制。市及区县在制定城市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各种专业规划时要充分体现和贯彻落实区县功能定位调整的要求,从规划上保证功能定位导向目标的实现。要围绕新城和重大项目的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综合运用规划、土地、投资、信贷等手段,引导资源按区县功能定位的方向流动和聚集,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