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培植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
组建以加工企业、运销大户、种植大户为主的市食用菌产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在行业管理中的作用,防止出现恶性竞争,使协会逐步向紧密型组织转变。通过培植行业协会,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种植和管理水平,提高菇农的组织化程度,规范流通,促进我市食用菌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五、依靠科技创新,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一是组建市食用菌研究开发中心。根据市场的需求,研究开发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三高”食用菌系列品种。针对生产中出现的制约因素,加大科技攻关,开展保鲜与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增强产品竞争力;开展新代用料的试验与示范,不断挖掘新的食用菌栽培资源;开展栽培技术与栽培模式的研究,创新周年生产的模式与技术;开展“三高三省”栽培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提高农业机械在食用菌生产中的作业水平;开展食用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解决农药残留问题。搞好技术培训,组织科技小分队下乡入户,推广先进适用的食用菌生产技术,分期分批地培训菌种生产人员、质检人员、管理人员、农民骨干,建成一支多层次、结构合理的食用菌专业技术队伍,形成市、区、乡、村畅通的食用菌生产技术推广网络。二是建设科技示范园区,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三是在食用菌生产科技园区和集中产区建设“专家大院”,提高科技入户率。四是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不断培植生产、加工、运销等不同类型的龙头企业。五是强化监督管理,净化行业市场,严把菌种质量关,重点建设1—2家标准菌种生产基地。六是加大科技投入,确保市、区两级每年至少有一项食用菌科技项目立项,不定期地开展食用菌学术交流活动。
六、弘扬菌食文化,倡导食用菌消费
加强食用菌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的宣传,开展菌食文化(如食用菌菜谱)交流,倡导食用菌消费。从2005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食用菌文化节,面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交流经验、拓展思路、引导消费,进一步明确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方向,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特邀大型宾馆,开展菌食文化(如菜谱)等交流。
七、落实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推动食用菌规模生产。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集约化管理”的思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基地建设和规模发展为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食用菌基地建设,要求生产规模达到3万平方米以上,集中连片,重点建设新洲区东北部以徐古镇为主的双孢菇生产长廊、创汇长廊、观光长廊,鼓励其它各区积极发展珍稀菌类生产。园区建设要做到统一规划设计、科学论证,采用招标、投标等市场运作方式,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产品质量,实现基地化生产、标准化加工、规模化经营。对于在确定的旱包子范围内建设小区,达到规模要求的,市里对园区通往主干道的道路和园区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支持。属于市级50个扶贫村的,市扶贫办要捆绑扶贫资金,优先予以扶持。对园区内菇农购买搅拌、喷灌设施的,由市农机服务总站给予一定的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