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载体的作用,努力形成职业发展教育的课程体系、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社会实践体系和个别辅导体系。要注意多种形式互相配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形式开展职业发展教育活动。
1、课程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各类选修课和讲座要以人生导航为目标,有意识、成系统地讲授职业发展教育内容,使课堂成为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主渠道。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有学分、纳入教学计划的职业发展教育选修课。根据不同阶段特点,构建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系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和生涯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职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2、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结合大学生不同阶段的职业发展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内通过主题研讨与论坛、素质拓展训练、职业角色扮演等模拟训练、团体辅导、职业测评等多种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教育的课外活动。要积极探索职业发展教育的新途径,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设立职业发展教育的主题网站或网页,扩大职业发展教育的受众面和受益面。
3、社会实践体系: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用人单位、参加社会实践,邀请校外有关专家指导学生生涯规划,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信息和社会需求,树立职业精神,拓展职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4、个别辅导体系:构建校、院系和辅导员三级辅导体系。充分发挥职业发展专业辅导人员的作用,为大学生提供个别职业咨询、测评和辅导。要不断扩大职业发展指导的覆盖面,提高个性化职业发展指导的服务水平。
五、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工作体制和队伍建设
各高校要形成由校领导牵头,学生工作、就业指导和教务等部门具体实施,辅导员、校内外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工作格局。
各高校要建立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三级组织架构,配备相应的工作队伍:
1、在学校层面要有专门的职业发展教育协调和指导机构,有一批具有专业化水平的职业发展专业教师。
学生工作部门要联合就业指导和教务部门,开展初期和中期职业发展教育;就业指导部门要结合大学生就业工作,着力开展后期职业发展教育。职业发展专业教师必须精通全面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具备个体、团体的辅导与咨询技能,具备心理测评的知识与技能,了解行业和职业信息,通晓职业道德要素与相关法律知识。职业发展教育专业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个别和团体辅导,开设职业发展课程或讲座;开展学生职业发展的调查研究,制订学生生涯发展计划和培训方案;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为活动提供理论指导;要积极培养院系职业发展教育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