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任务
8、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深入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保健知识,提高心理调适与承受能力;有效开发心理潜能,积极进行危机干预,帮助大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高校所有教职员工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努力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造有助于培养健康人格、避免产生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的外部环境。
9、对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如面谈咨询、电话咨询、通讯咨询和网络咨询等方式,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化解学生的心理困扰。要注意发挥学生心理社团和朋辈之间相互帮助的积极作用。
10、对个别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提供心理关怀,按照规定的程序及时转介到校内外精神卫生医疗部门进行诊治。在治疗过程中及治愈后,学校要安排专人与之保持联系,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与咨询服务。
11、对可能发生危机行为的学生,要做好前期识别、辅导转化和及时干预等工作。各高校要整合各种资源,建立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危机干预预警系统,制定危机干预预案。要调动各种资源,协调各方力量,运用各种方法,尽一切可能阻止危机的发生。
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渠道和载体
1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要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开设相应的选修课,提高课程普及程度。要注意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相关课程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作用。
1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要认真做好心理健康普测工作,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规范处理和科学运用各种测量结果;要认真记录并保存学生心理咨询个案资料,建立实用可行的学生心理档案。
14、做好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要敬业爱岗,遵守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要不断研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和实务水平,认真做好个别面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话和书信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