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体教结合”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任务
“体教结合”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按照“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义务共尽、成果共用”的原则,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深化改革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中深化改革,造就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适应现代竞技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体教结合”工作的目标任务: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充分发挥现有青少年业余体校、体育中等专业学校、高等学校体育院系的人才培养功能,积极开展体育特色学校(班)、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建立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新体系;以优化“体教结合”环境为保障,创新政策措施,创新投入机制,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营造关心、支持“体教结合”发展的社会氛围。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办好30所左右体育特色学校(班)、10所左右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20所左右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130所左右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成15所左右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使学校体育工作更加规范和科学,培养和造就大批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
三、采取有力措施,把“体教结合”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建立“一条龙”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要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定的教师编制数内,按照教学计划中体育课授课时数和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需要配备体育教师,按照国家制定的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标准,逐步配齐体育设施。要开足体育课时,组织广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保证每个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积极组建学生运动队,开展经常性课余锻炼和竞赛活动,为培养和发现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打好基础。
体育、教育部门要根据我省体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结合全省大、中小学的实际情况,使全省青少年训练在项目设置、年龄结构、选材标准、训练内容和训练、竞赛机制上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要求,使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相融合,形成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相衔接的“一条龙”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训练体系。
充分发挥各类青少年体校的骨干作用。要依托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建设,拓宽办学思路,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办学质量。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对全省体育职业教育资源进行重组,将各类青少年体校、体育后备人才基地、青少年俱乐部纳入“体教结合”工作的大盘子,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体教结合”工作中发挥更大的效能,更好地发挥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骨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