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镇)为单位,选择有最佳的生态、气候条件,适宜小杂粮生产,耕地资源丰富,有轮作倒茬空间,且有一定种植规模,某一种类小杂粮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20%以上的区域种植。
以此为依据,糜子、谷子、扁豆主要种植区域为海原北部、同心及原州区北部旱川地、山坡地;豌豆主要种植区域为半干旱区的西吉西北部和海原中南部;荞麦主要种植区域为干旱、半干旱区的盐池、彭阳及原州区部分乡(镇);莜麦主要种植区域为半阴湿区的原州区南部、隆德县北部及彭阳县部分乡(镇);蚕豆主要种植区域为阴湿区的泾源及隆德部分乡(镇);食用葵主要种植区域为原州区北部和彭阳东北部乡(镇)。这种布局结构充分适应山区海拔高、气候冷凉、十年九旱、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气候特点,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见附表1)(略)。
五、重点建设项目
(一)种子基地建设。目前,山区繁殖推广了一批小杂粮高产优质品种,主要有临蚕2号、青海9号蚕豆,定豌1号、定豌2号、草原276、草原18号豌豆,固原红扁豆,北海道、92—1、美国甜荞荞麦,宁糜9号、陇糜6号糜子,三道眉、星火食用葵,美G101、康迪5号油葵。这些品种在当地产量高、品质好,适宜加工,应扩大繁殖推广。从2004年起,每年建设各类小杂粮良种繁育基地2万亩,到2008年良种繁育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原种繁殖田占10%,一级种子田占90%。以西吉县偏城乡、苏堡乡、三合乡为主建立豌豆种子繁育基地;以六盘山阴湿区为主建立蚕豆种子繁育基地;以彭阳县崾岘乡为主建立荞麦种子繁育基地;以原州区张易乡为主建立莜麦种子繁育基地;以原州区东八乡为主建立糜谷种子繁育基地。
(二)新品种引进选育试验园建设。按不同生态类型和生产区域,在固原市农科所、原州区、盐池县、隆德县建设4处引育种试验园,通过引种试验和生产示范,5年内选育出适合山区不同类型生态区域种植的小杂粮新品种各1—2个。
(三)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到2008年,建设优质原料生产基地100万亩,包括豌豆30万亩、蚕豆15万亩、扁豆3万亩,荞麦30万亩、莜麦3万亩,糜谷6万亩,食用葵13万亩。原料生产基地实行统一技术方案、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标准,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使用量,生产的产品必须符合国家绿色食品标准,打造出小杂粮绿色产品品牌。
(四)市场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在固原市建设小杂粮专业批发市场一处,年交易量5万—10万吨。积极培育小杂粮运销龙头企业、运销专业户,拓宽市场流通渠道。在山区七县一区建设小杂粮信息网点,提供市场信息。
(五)产品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和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对小杂粮不同品种、产品进行绿色食品认证、质量检测,制定行业和地方生产、加工标准和技术规程,对当地名、优、特品种、品牌进行注册、保护和利用(见附表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