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山区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和病险水库改造力度,兴建一批水库、塘坝、水窖等水源工程,积极推行雨洪水集蓄利用,大力发展高标准基本农田,人均面积达到3亩。
——继续实施固原东山坡引水等山区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尽快缓解固原群众生活用水困难。
3、城市供排水改造工程
——新建和改造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15座,建设中水回用系统,提高中水的利用率。
——对县级以上城市的供排水管网进行技术改造,降低输水管网漏损率,在新建住宅楼全面推行生活节水器具,对现有住宅逐步进行改装。
4、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程
——巩固封山禁牧成果,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提高植被覆盖度,增强生态自然修复功能。
——加大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等水源涵养林区的保护力度,扩大育林、育草和人工造林面积,增强水源涵养能力。
——实施银川市、石嘴山市生态环境整治工程,建设周边地区生态防护林和经济林,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
(五)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加强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区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从宁夏的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的循环转化关系和转化数量研究入手,分析研究宁夏引用、排泄和消耗的水资源量,以此为基础计算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建立宁夏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确定生态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的水循环调控模型、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生态环境修复的调控模型等。深入开展苦水、咸水、污水处理回用等非常规水源的开发研究与综合利用。开展人工影响天气研究,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积极引进和推广符合区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六)公众参与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使全社会转变用水观念,提高节水意识,使节水成为人们的基本行为准则。鼓励公众开展节水技术创新,把节水变为公众的自觉行动。
五、建设效果评价体系
(一)效果评价内容
1、宏观整体评价。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相互关联、协调统一的社会经济活动。建设节水型社会,必将引起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资源配置的变化。其整体效果需要从宏观层面上进行评估。
2、微观节水评价。节水型社会建设前后的具体变化,直接体现在用水量的减少和用水效益的提高方面,其具体效果需要从微观层面上进行评估。
(二)评价指标
1、宏观评价指标体系
宏观整体评价主要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状况和生态系统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估。其具体指标体系包括:发展模式、发展速度、居民生活水平、用水秩序、社会参与程度、资源、天然生态系统评价等内容。
2、微观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