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欠发达地区干部培训工作。制定欠发达地区干部培训规划和实施计划,依托省、市、县三级党校主阵地,分层分类抓好欠发达地区的干部培训。省里每年要专门组织举办全省欠发达县党政领导、扶贫办主任、欠发达乡镇主要领导以及参与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结对帮扶工作的有关人员等培训班,帮助他们增强改革精神和市场意识,提高决策水平和领导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的能力。各欠发达地区市、县要进一步加大干部培训力度,改进和完善干部培训方式,不断增强干部培训的效果。
大规模组织开展农民培训。在全省欠发达地区建设一批省级农民培训示范基地,市、县也要分批认定和委托一批面向贫困农民的培训基地,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失地农民、下山移民、转产渔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大力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工程”,建立健全农民素质培训体系,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着力形成劳动力教育培训、组织输送、基地建设、品牌培育、中介服务和信息化管理于一体的产业化培训机制,造就一大批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具有市场经济意识的新型农民,促进更多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真正实现“提高农民、转移农民、致富农民”。重视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建立网络健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装备先进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
加强对欠发达地区人才培训的支持。整合省内资源,发掘欠发达地区现有资源,加大政府投入,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助学帮教,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的人才培育新格局,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育机制。省直有关部门在举办各类人才培训班时,要尽可能增加欠发达地区学员名额,并对欠发达地区学员的培训经费给予减免。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持欠发达地区大力开发远程教育系统,降低欠发达地区人才培育成本。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种办学力量参与为欠发达地区培养人才的工作。
四、完善欠发达地区人才激励机制
着力构建欠发达地区人才创业平台。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优势资源的开发和产业扶持力度,通过重大项目建设和科技项目的支持,为欠发达地区吸引人才和提高本地人才素质提供平台。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到欠发达地区设立经济开发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或与欠发达地区企业联建研发中心等,充分利用技术密集、政策优惠等有利条件,使人才掌握的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逐年增加省级各项科技经费对欠发达地区扶持的数额和比重。省科研项目立项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欠发达地区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其他地区承担的科研项目,尤其是针对欠发达地区的项目,要吸收一定数量的欠发达地区人员参加。
完善以人才贡献和业绩为主的分配机制。建立并逐步提高欠发达地区津贴补助标准,对特殊人才实行特殊津贴制度。对承担欠发达地区重要课题研究和重大技术攻关的专门人才实行特殊津贴,其津贴开支可在课题经费和项目经费中列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