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机场。按照现代化国际空港的要求,重点搞好济南、青岛机场的改建和扩建,完善配套烟台机场,增强客货集疏功能。
(4)管道运输。重点建设青岛年接输300万吨LNG项目及相关输气管道、淄博—潍坊—青岛、莱州—龙口—烟台、济南—淄博、烟台—威海等干线及其相关的支线输气管道建设,形成网络化管道输气系统。同时,管道输油等运输形式也要有长足的发展。
2.邮电通信。以济南、青岛为核心,加强邮电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通信能力,增进与国内外的通信联系,提高通信质量和技术水平。扩大完善本地通信网,大力发展移动通信网、数据通信网等网络通讯,搞好快速干线邮运网和邮件中心局建设,推动邮电通信的智能化、高速化和现代化。
3.电力。要在进一步加强电网改造和完善的基础上,努力解决本区电力供给相对不足、价格相对偏高的问题,到2010年,区内电力装机容量争取由目前的825万千瓦增加到3000万千瓦左右。
(二)加速信息化进程,构筑战略性发展高地。
把信息化作为带动全局的关键环节摆到优先发展的位置。一是加速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测试和管理,发展数字家电、数控机床、数字地图、交通导航系统等智能化、柔性化、微型化产品,加快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步伐。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智能建筑等智能化管理系统,加快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在农业估产、水利气象、防灾减灾、资源调查等领域的推广和应用。积极推动政务、商务和社会事业的信息化,努力提高财政税收、金融商贸、港务海关、科教文化、医疗卫生等领域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二是加快数字半岛、数字城市和数字社区建设。半岛地区要在全省率先建成数字区域,突出搞好济南、青岛、烟台等大中城市的数字化建设,力争用10—15年的时间,实现区内主要经济社会数据等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和社会治安、人事档案、户籍、交通、财税、金融等的联网管理。以数字半岛为基础,逐步建立以日韩为重点、环黄海地区的区域性、国际性经济协作网。三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完善电信、有线电视和计算机三大网络,积极推动三网融合,实现电话、电视、电脑“三电”一体,话务线、电视有线、数据线“三线”合一。搞好数据和多媒体通信网建设,重点建设骨干网和区域网,形成安全可靠的宽带多媒体数据通信网。四是加强信息产品的生产和开发。实行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搞好先进信息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努力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增强先进计算机与网络产品、通信产品、数字视听产品、元器件产品和软件产品的开发制造能力,提高信息化装备和系统集成水平。五是统筹设施建设,促进资源共享。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的统一规划布局,保证设施的统一、通用、科学和先进。解决好设施的重复建设问题,凡是可以由几个部门、几个市、区共用的设施,应实行统一建设或共建共用。完善统一标准、网络安全、打击网上犯罪、推动资源共享等相关的信息产业政策、法规和规章,把信息化发展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三)培育金融市场,拓宽融资渠道。
建立和完善区域金融支撑体系。要在进一步强化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的基础上,把青岛金融中心的培育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进一步强化青岛的融资中心、清算中心、外汇交易中心功能,积极争取国家批准,吸引国内外金融组织在青岛设立分支机构和设立地方性银行,形成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国际化金融体系。加强与国外金融市场的合作,实现与东京、新加坡、香港等地金融市场的接轨,争取在利用股票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区域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完善保险市场和基金、股票、债券市场,提高资金融通能力。
扩大直接融资和项目融资。发挥本区产业素质高、名牌企业多的优势,积极引导技术先进、成长前景好的企业采取直接融资形式来募集发展资金;推动已上市公司的业务重组,促进上市资产的活化和流动,通过配股融资、调整配股资金运用方向和分拆上市带动非上市公司等形式,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和对社会资本的控制能力;搞好境外股票融资,在进一步做好在香港、美国等地上市的基础上,积极开拓伦敦、东京、新加坡、韩国等地的证券市场。建立大项目储备库,通过项目推介会、洽谈会、网上招商和上门招商等多种形式,积极吸引国外投资和国内优势大企业投资。结合国有经济战线的收缩,吸引国外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并购和改组。积极推动供水、污水处理、高速公路、地方铁路、旅游等基础设施项目的经营权转让,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形成项目投资、经营、再投资的良性循环机制。
搞好城市资产经营。积极推动城市公用事业改革,采取存量折股、增量参股、产权转移、拍卖、使用权出让、经营权转让等形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用好城市的开发权、使用权、冠名权、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特别要搞好城市土地资产经营,拓宽城市建设资金渠道。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市场化进程,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社会事业建设。
强化政府资金的引导调控功能。优化政府资金的支出结构,按照“以无偿带有偿、以政府带社会的思路”,采取财政贴息、税收优惠和参股控股等形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发展领域。
(四)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以搞活企业为出发点,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与国际市场和国际惯例接轨为方向,全面深化各项改革,为半岛地区的迅速崛起创造体制和机制优势。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继续深化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国有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企业的领导体制、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形成规范有效的激励约束、监督制衡机制,确保国家或股民的财产安全。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大胆探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有效形式,推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和经理股票期权制,把企业经营者的利益与企业效益直接挂钩。规范企业改制、兼并和破产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债务悬空。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收缩国有经济战线,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除国家规定的专营企业实行国有独资、资源型重点企业和支柱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实行国有相对控股外,其他企业的国有资本一律退到参股地位或全部退出。国有资本重点投向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战略竞争能力的基础性、公益性、先导性领域。建立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形成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搞好投融资体制、金融、财税、住房、流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政府机构等配套改革,尽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五)完善区域政策,强化政府推动。
发挥政府综合协调和政策引导作用,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围绕现代化制造业基地和城市群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区域经济政策,促进半岛地区迅速崛起。一是土地利用政策。适应高速度工业化和大规模城市建设的要求,国家下达的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和农用地转用年度计划指标,要重点向东部地区倾斜;要组织好对黄河三角洲宜农土地的开发,为区内其他各市发展用地的占补平衡提供空间,千方百计缓解建设用地指标的“瓶颈”制约。二是金融政策。争取把建设青岛区域性金融中心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对半岛地区实行更加宽松的金融政策;争取国家批准在青岛进行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增加外汇交易品种,提高外汇交易层次;允许本区依托全国最大黄金产地的优势,发展全国性黄金市场。三是东西协作政策。制定完善鼓励东部地区吸纳西部地区劳动力和向西部地区转让技术、转移产业的优惠政策,促进以东带西、共同发展。四是先行、先试政策。争取国家对青烟威三市实行经济特区的管理政策,扩大其新理念、新模式、新体制、新机制的探索试验权。五是资金支持政策。在省级调控权限范围内,对起步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产业和环保型产业、资源节约型产业等实行扶持性税收政策,促其尽快扩张规模。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加大投入,重点支持技术开发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环保型项目、资源节约型项目和新兴产业、风险产业、成长型产业。
(六)优化经济环境,规范经济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