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的通知

  (1)在努力办好高等教育、扩大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基础上,加大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利用省外、国外教育资源,拓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途径。搞好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通过组织培训、出国深造、高校进修等途径,尽快造就一批高层次管理人才和学科技术带头人。
  (2)建立贡献与回报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造就一批懂经营、善管理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新型企业家队伍。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以重点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建设项目为纽带,通过合作研究开发、委托开发等形式,着力引进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学术带头人特别是两院院士来区兼职或工作。
  (3)确立人才立区新观念,制定能够吸引和凝聚优秀科技人才的政策,使各类人才能够出得来,引得进,留得住,并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
  (4)适应现代化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要求,加强以日韩为重点的外语教育,加大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的培养与培训力度,在进一步完善提高现有职业教育机构的同时,在济南、青岛、烟台、潍坊等大中城市集中办几所高级技术院校,为现代化制造业基地建设造就急需的外语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
  (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正确处理城市群建设和制造业基地建设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关系,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良性循环。
  1.合理开发资源,保障资源供给。贯彻“开发与保护并重”和“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实行节约型资源消耗战略和集约型、科技推动型的资源开发战略,强化对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积极开拓新的资源供给渠道,努力增强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
  (1)矿产资源。重点加强石油、黄金、石墨、滑石、地下卤水等优势矿产的开发与保护,提高矿产品的加工深度和加工水平,积极开发替代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大力推行资源回收和废物利用,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按照比较效益原则,面向省外、国外资源市场,建立跨省、跨国的资源供应基地。鼓励资源枯竭和资源供给困难的传统资源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扩大石油、铁矿石等紧缺资源的进口,努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稳定供给。
  (2)土地资源。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基本国策和节约土地的方针,在合理保证制造业基地和城市群建设用地的同时,要严格控制土地占用,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标准,特别要严把广场、赛马场、高尔夫球场等大用地项目的审批关,严防过多、过滥。工业用地要集约化,布局上相对集中,不得超规模用地。进一步扩大以林地为重点的生态用地,严禁毁林开荒、毁草开荒、填海造地等破坏生态用地的行为。
  (3)水资源。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在重点搞好地表水开发利用的同时,突出搞好地下水管理,特别是海水入侵区、地下漏斗区、济南保泉区等敏感区域的地下水开采必须严格控制。进一步搞好水资源开发和优化配置,重点实施南水北调和西水东调等跨流域调水工程,积极探讨南四湖蓄水和沂沭河流域雨洪水调向胶东半岛的可行性,建设一批蓄水、集雨和地下截流工程,形成南水北调、西水东调、引黄济青干渠与沂沭河水系相互沟通、库湖串联、地表水与地下水统筹的水网体系。积极推动中水回用,所有城市污水处理厂都要建设中水回用设施。加快核能海水淡化等海水淡化项目的实施进度,加强海水淡化技术产业化攻关,制定海水淡化鼓励政策和措施,扩大直接利用海水的领域和行业,千方百计解决水资源“瓶颈”制约问题。
  (4)深度开发黄河三角洲战略性后备资源。改变以农业为主的开发模式,坚持以港口为龙头,以水利为先导,以中心城市为依托,深度开发石油资源、盐卤资源、土地后备资源和海洋资源,努力使该区成为全国重要的规模化农牧渔业生产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出口基地、石油及石油化工基地、盐化工基地和轻纺工业基地,成为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活力旺盛的生态化经济区域。特别要谋划好不断增加的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模式,按照现代化大农业的要求,走大规模、高科技、机械化、综合性、生态化的开发路子,并为区内其它各市发展用地的占补平衡提供空间。要把保护性开发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基本指导方针,贯彻统筹发展的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搞好资源综合和深度开发的同时,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着力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特别要保护好草地、湿地、动植物繁衍和栖息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好动植物种质资源,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搞好生态建设,加强环境保护。从本区的特点出发,抓住保、防、治三个关键环节,重点解决好水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三大问题,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为现代化制造业基地和城市群建设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
  (1)生态建设。加强流域综合整治,努力实现生态优化、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以金矿生态、城市近郊和交通干线视野以内露天采石场等为重点,加强矿区生态恢复和综合治理,增强生态和观瞻功能。以现有植被和自然生态功能保护为重点,突出抓好崂山、昆嵛山等省级重点预防保护区、东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青岛、烟台、东营、威海、日照5个生态示范市的保护和建设,实施封山育林、沿海防护林带、黄河三角洲生态造林和济南保泉绿化等生态建设工程,努力提高生态功能。要特别注意加强黄河三角洲湿地、山区、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和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以维持自然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
  (2)环境污染控制。建立和完善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全面落实排污许可证制度,着力控制污染源头。结合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关停污染严重的十五小企业,逐步淘汰5万吨以下不能稳定达标的草浆造纸生产线,集中发展木浆造纸和30万吨以上规模的大型造纸企业;限制新上30万千瓦以下燃煤发电机组,淘汰5万千瓦以下小型纯凝发电机组;对生产能力10万吨以下的立窑水泥生产线,要加紧技术改造或关停转产。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努力减少污染物排放。搞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推行科学施用化肥和农药,加快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控制农村面源污染。
  (3)环境整治。一是水环境和近岸海域污染治理。在推动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到2010年,区内所有县级以上城市都要建成并运行污水处理厂。二是大气环境治理。列入“两控区”的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五市所有燃煤电厂,2010年前都要建设脱硫设施,其他3市的燃煤电厂脱硫设施也要加快建设步伐。大中城市城区和城市规划区内的钢铁、炼油、燃煤电厂等大型污染企业,要逐步实行异地搬迁;近期搬迁有困难的,扩建和大规模改造都要异地进行,促其自然消亡。加大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力度,推进城市无燃煤区改造,努力减少废气排放和大气污染。三是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到2010年,区内县级以上城市和中心镇都要建设垃圾处理厂。加强城市噪音等污染治理,争创环保模范城市。
  3.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污染少、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环保型产业和资源节约型产业,改造、转移、淘汰资源消耗高、污染重、效益低的产业和企业,把产业发展纳入新型工业化的轨道。
  六、落实六大措施
  (一)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区位优势。
  加强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1.交通。本着最有利于加强内部沟通和对外拓展腹地范围的宗旨,以沿海港口为核心,加强港口、疏港交通体系和空中走廊建设,密切区域内部和港口与腹地之间的交通联系,着力构建海陆相连、空地一体的交通网络。
  (1)铁路。以大莱龙铁路为基础,争取建设烟台—龙口、大家洼—东营—滨洲—黄骅港和滨州—德州的铁路,形成环渤海铁路大通道,沟通半岛与鲁北地区和陕西煤炭基地的联系;积极做工作,争取国家以干线形式将济邯铁路向西经临汾、延安延伸至宁夏广武,经广武至武威铁路与兰新铁路相接,形成一条新的贯通全国东西的铁路大通道,消除或基本消除与天津港和连云港相比陆域运输距离过长的不利因素,将腹地范围扩大到中原和西北大部分地区,提高半岛港群的战略竞争实力;建设青岛—济南—石家庄—太原客运专线铁路,增加客流量;积极推进中韩铁路轮渡项目,形成韩国通向欧亚大陆的登陆节点,进一步密切与韩国的经贸联系。加快烟大铁路轮渡项目实施进度,并通过胶新铁路形成东部沿海与东北三省乃至东北亚地区的便捷通道,连接胶济与新石两大铁路干线,优化青岛、烟台两大港口与日照、陇海沿线的铁路联系;修建菏泽—兰考铁路,加强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中原城市群的铁路沟通。配合国家加快京沪高速铁路和胶济、新石铁路的电气化改造,建设诸城—黄岛铁路和东营港通港铁路,改建桃威铁路,搞好鲁中、鲁南地区与半岛港口群的铁路衔接,增强港口的辐射带动功能。
  (2)公路。以提高路网技术等级和通达深度为重点,加快青岛—龙口、青岛—威海、济南—青岛(南线)、潍坊—日照、文登—荣成和环渤海高速公路建设,延伸东营—青州高速公路至鲁苏界,搞好济南—滨州、济南—菏泽高速或高等级汽车专用路等重点项目和县乡村公路建设。到2010年,力争所有设区的市与各县(市)间的公路全部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县乡村公路等级全面提高。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