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的通知

  1.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建立起以青岛为龙头的一体化区域分工体系。发挥特大型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增强城市群的聚合能力,把强化区域中心城市特别是青岛的龙头地位作为区域乃至全省的共同战略任务。中心城市要充分发挥技术扩散、要素配置、产业转移、信息传递等辐射带动作用,其他城市要主动接受中心城市特别是青岛的辐射。积极探索区域合作的有效形式,在形成利益互动协调机制的基础上,努力开创紧密规范、共同发展的区域合作局面。从观念上,要破除“诸侯经济”思想束缚,树立区域一体化理念,走优势互补、共赢共兴的发展路子。全区乃至全省都要有青岛意识,树立起青岛兴则半岛兴、半岛兴则全省兴的观念,支持青岛尽快壮大实力、增强功能;青岛要有区域和全省意识,积极承担起带动半岛、辐射全省的责任。
  2.推进区域联合,构筑一体化的区域经济框架。实行个性与共性相结合,在突出地方个性、形成区域特色的同时,积极推动区域联合与合作,加快区域一体化步伐,增强整体竞争实力。要着重抓好6个方面的一体化:一是发展规划一体化。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从区域一体化和城市群、城市圈的高度,统筹规划区域和城市在未来发展中的空间格局和目标定位,统一规划跨行政区划的资源开发、设施配套、市场开拓等重大问题,走大联合、大开发、大市场的路子。各市市域发展规划要与区域整体规划相结合、相衔接,形成个性突出、整体融合的区域经济格局。二是基础设施布局建设一体化。强化在区际交通、广域交通、信息通讯、流域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与协调,实行统筹布局、统一标准、联合投资、一体化建设。突出解决好港口之间恶性竞争、盲目发展的问题,在处理好港口与所在地利益分配关系的基础上,依托环海高速公路、铁路等快速交通体系,按照区域一体化的思路,尽快探讨分别以青岛、烟台为核心组建南部岸线和北部岸线两个港口托拉斯的可行性,以实现资源共享和货源统配,提高港口的整体效能和综合效益。各个城市圈、群、带之间的交通联系和航空、海运、铁路与公路干线等广域交通体系的建设,要全区乃至全省统筹考虑,避免各城市圈、群自成体系,重复建设。三是资源配置一体化。搞好矿产资源、港口资源、旅游资源、教育资源、科技资源等经济和社会发展资源的一体化开发、配置和整合,推动资源的高效流动和配置;对跨区域的共性资源开发,要以区域化的观念统筹考虑,努力形成整体优势。要突出搞好沿海旅游资源的整合和联合开发,实现资源统配、品牌和市场共享,共同打造“黄金海岸”。统筹配置社会发展资源,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院所、科技馆、高等教育等要相对集中布局在大中城市。青岛、济南、烟台、日照等城市应搞好高教园区建设,规划建设好具有承办国际性或全国性体育、文化、博览、会展活动能力的设施。同时,要面向区域,提高科教文化设施的开放程度,努力做到共建共享。四是产业配置一体化。围绕汽车、船舶、电子信息、化工等产业集群的培植,积极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高度化的互动,构建区域技术集成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跨行政地区的产业融合,培育区域性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形成布局合理、协作关系紧密的生产体系。积极探讨烟台、青岛、济南3大汽车基地和青岛、烟台、威海3大造船基地等进一步整合、合作的可行性,鼓励区域共同市场中跨行政区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兼并活动,推动企业跨行政区联合,相互配套,相互参股,促进产生以市场为导向的自我联合效应。五是市场体系一体化。消除画地为牢、分割市场的体制性因素,共建区域性的商品物流、产权交易、科技成果、人力资源、旅游文化等共同市场,以市场一体化促进区域内外、城乡之间的商品、资金、劳动力、技术和信息的相互交流,实现生产力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功能互补。六是经济政策一体化。在区域内部,凡属市场准入、招商引资、贸易促进、公共补贴、财政税收和反不正当竞争等涉及共同利益的政策出台,都必须加强沟通、统一步调、内外平等、消除歧视,保证公平竞争。加强立法约束,通过制定共同纲领和合作协定等形式,把区域政策的统一性纳入法制的轨道。
  3.加强沟通与协调,建立和完善推进区域一体化的组织协调机制。一是建立半岛地区区域发展协调机制,统一协调解决区内资源开发、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一市或单一部门不能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整合有关半岛地区发展的组织协调机构,以保证政策的统一和政令的畅通。二是建立八市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就资源统筹配置、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城市职能分工、共同市场开拓等重大问题统一政策、协调立场。三是引导建立区域性各种行业自律组织,以指导本行业协作与配套发展,强化行业内部管理,减少行业内的恶性竞争和内耗。
  五、增强四个能力
  (一)培育高素质产业体系,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环节,着力培育具有全国乃至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以产业结构的优化来促进和带动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升级。
  1.膨胀农业优势,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本区农业特产多、产业化基础好、城市密集、毗邻日韩的实际出发,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中心,不断降低传统农业比重,加快农业市场化、产业化、标准化进程,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和创汇农业,集中培育潍坊—日照沿海海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带、烟台—潍坊—淄博蔬菜生产加工产业带、威海—烟台—潍坊—淄博—济南经济林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带和由济南、淄博、潍坊、东营四市组成的三角形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区,着力形成面向城市、面向日韩的高效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2.提高产业技术层次和综合素质,加快工业现代化步伐。紧紧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战略机遇,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重点,改变资源初加工、粗加工和原材料生产为主体的产业分工地位,积极承接日韩和欧美国家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加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抓好信息技术在智能化管理、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等制造业领域的运用与渗透,按照“传统的产业、现代的产品、领先的技术、国际化的竞争力”的总要求,高起点改造传统产业,做大农产品加工保鲜、黄金加工等有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加工制造业,努力培植一批现代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全面提高工业经济的内在素质和核心竞争能力。
  3.发展商贸流通,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依托港口、机场、铁路和公路等交通枢纽,把现代物流业作为本区的支柱产业加以培植。以济南、青岛、烟台、潍坊等经济流量大的大中城市为重点,整合物流资源,搞好物流园区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第三方物流等专业化物流主体,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商务代理、邮政物流等新型物流业态,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大型连锁经营企业和物流企业,着力形成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以网络化、信息化、规模化为主要特征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和全国性、国际性物流枢纽与物流节点。
  4.发挥资源优势,培植旅游特色产业。充分挖掘本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优化布局、资源共享的总要求,努力形成四个各具特色的旅游区,即:以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重点海滨城市为依托的滨海旅游区,以济南为中心的山水圣人旅游区,以淄博、潍坊为基础的齐文化与民俗旅游区,东营黄河口旅游区。同时,要大力开发农业科技园、青岛啤酒城等产业观光和生态观光等旅游资源,积极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5.大力开发海洋资源,提高海洋产业素质。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结合“海上山东”建设,统筹陆域发展和海洋经济,实行近海与远洋并举、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努力改变以渔业为主的海洋产业结构,在突出做大作强港口经济、海洋运输、海洋物流等产业的同时,积极开发海洋矿产、海洋能源、浅海滩涂、海洋旅游和海岛等资源,努力形成以海洋渔业、海洋矿产、涉海工业、海洋运输和滨海旅游为主体的高素质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资源优势向海洋经济优势转变,提高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