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的通知

  2.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区域带动作用。贯彻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方针,积极推动园区经济规模化布局、集约化发展,着力解决小而散、多而滥的问题,节约土地资源,形成规模优势。处理好集中发展与分散利益的关系,采取企业隶属关系不变、税收和其它利益分配关系不变等形式,推动项目、企业向园区集中。实行园区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把园区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依托各类园区,结合产业布局,实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形成一批功能完善、具有标志性意义和现代化气息的城市新区,提高城市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向城镇园区集中,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3.加快体制创新,实现政策优势向体制和环境优势转变。按照“小政府,大服务”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科学构筑新型的园区行政管理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完善中介服务等社会服务体系,营造一种符合国际惯例的服务环境。搞好外商子女学校和外商生活小区等仿真环境建设,努力为外商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三)经济国际化战略。
  把经济国际化作为推动本区经济迅速崛起的关键性措施,发挥本区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抓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新一轮的战略机遇,以日韩为重点,推动本区经济从更广泛的领域、更高的层次融入全球经济,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化的分工与协作和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1.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重点推动五个方面的国际化:一是资源配置国际化。在物质资源配置方面,要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自我平衡的资源供给模式,实行开放型的资源供给战略,把资源配置效益作为选择资源供给模式的基本依据,依托现代化港口群,通过进口石油、天然气、富铁矿、铜矿、木材、木浆等紧缺资源,积极利用国外资源发展临港制造业。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实行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在资金、人才、信息等资源配置方面,也要从全球化的角度着眼。二是产业分工国际化。摒弃片面追求产业体系完整和“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观念,以效益最大化和提高经济实力为目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具有技术、区域比较优势的家电、食品、建材等支柱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淘汰和转移资源枯竭的资源开发型产业及资源供给困难、靠进口和调入资源不经济的产业,做到以国际经济为背景,按照优胜劣汰的法则进行产业选择。三是市场营销国际化。面向世界统一的大市场来确定投资和市场营销战略。特别要学会运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来获取和保护企业的利益,提高国际营销水平。四是企业行为国际化。按照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来规范企业行为,按照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来塑造企业优势。着眼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全面提高企业素质。把企业信誉作为企业的立足之本,努力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五是经济环境国际化。加强地方涉外经济立法,建立健全符合国际经济规则和世界贸易组织要求、符合山东省情的法律、法规体系,以规范涉外经济行为。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变直接管理为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间接管理,简化管理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努力创建服务型政府。完善中介服务等社会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评估、财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服务,营造一种符合国际惯例的服务环境。
  2.把招商引资作为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的关键环节。把握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抓住国际资本看好我国市场的有利时机,面向日韩和东南亚、着眼欧美和独联体等国家,采取多种形式,走出去,请进来。积极推动大型企业集团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继续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吸引跨国公司来区设立生产制造基地、地区总部和技术研发中心,特别要加大对世界500强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提高外资利用水平。搞好与国际著名投资银行、咨询机构和中小企业的联系与合作,积极探索风险投资、产业投资基金、股权转让、特许经营等利用外资新形式,办好青岛国际家电电子博览会、青岛国际啤酒节、烟台APEC、潍坊国际风筝会、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潍坊鲁台经贸洽谈会、威海中韩经贸洽谈会等活动,多领域、多形式地扩大外资利用规模。加强日韩产业结构、产业转移意向和转移方式的研究和分析,努力实现与两国的产业互动。
  3.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日韩、东南亚、北美、欧盟等传统主销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独联体、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努力增加国际市场份额。扩大以日韩为主要目标市场的鲜活海产品、蔬菜、花生制品等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加速实现由初加工、粗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转变,进一步放大农产品出口优势,提高附加价值。依托现代化制造业基地,结合7大战略优势产业和10大产业集群培植,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产品出口,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和加工服务贸易,积极培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资源。抓好重点企业的外贸出口,集中培育一批出口大户。实施名牌带动、以质取胜战略,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把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作为企业质量管理的重要出发点。改革外贸体制,推动工贸结合,搞活外贸企业;进一步降低外贸市场进入门槛,争取赋予更多企业外贸经营权,逐步放开贸易权。同时,要坚持进出结合,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设备、软件和紧缺、急需产品的进口,做到以进带出、以出养进、大进大出,提高对外贸易的综合效益。
  4.积极推动跨国经营。鼓励具有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实行跨国经营,拓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最大限度地规避不断增多的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跨国经营的重点:一是发展境外带料加工项目,带动技术、设备、商品和劳务输出。二是境外资源利用项目,对于国内资源紧缺、进口原料不经济的产业,可以考虑到境外原料产地兴办企业,直接利用境外资源,提高产品竞争能力。三是在消费地投资设厂,变产地销为销地产。四是参与境外企业并购,实行跨国资本运营。已经形成国际竞争实力的企业,要积极开拓发达国家的投资市场,实现销售产品、吸纳技术、聚集人才、提高管理水平的多重目标。
  5.强化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外向带动作用。青岛保税区要按照港、区一体化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向自由贸易区转型;青岛、烟台、威海三个出口加工区要向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转型;济南、潍坊两个出口加工区要尽快提高功能,努力增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争取国家批准,依托区内12个对外开放一类海港口岸和3个一类空港口岸,划出一定区域进行自由贸易。积极探讨把青岛、烟台、威海3市建成统一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借鉴我国与泰国实行蔬菜自由贸易的做法,可首先发展主要针对日韩两国和诸如海产品、蔬菜、纺织品等某几种产品的自由贸易作为过渡形式,待时机成熟,再向其他国度和其他产品扩展。
  6.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一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的国际化水平。城市建设既要突出民族特色,又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的经验和理念,做到中外合璧、兼收并蓄,努力塑造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城市形象。二是提高城市文化的国际化水平。城市文化的培育既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又要汲取发达国家的文化精华,形成特色鲜明、国际接轨的城市文化。三是提高城市功能的国际化水平。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产业体系,建立和完善国际化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物流、会展、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城市服务体系,改善海关、检疫、安检、审批等监督管理体系,形成带动区域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和竞争的战略基地。
  (四)区域一体化战略。
  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国际大趋势,充分利用本区不跨省域、便于协调的有利条件,积极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着力塑造区域经济的整体优势。统筹半岛与全省、山东与沿黄省区的泛山东半岛经济区的整体发展,按照青岛为半岛地区龙头、半岛为全省龙头、山东为沿黄省区龙头的格局,加强区域性经济技术合作和产业、市场的相互渗透,积极构建龙型区域一体化框架。其中,半岛地区为高度一体化区域,省内其他地区为紧密合作区域,其他沿黄省区为主要针对某些领域的松散合作区域。当前,要突出抓好半岛地区内部的一体化。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