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培植区域“龙头”城市,打造国际竞争桥头堡。把区域中心城市的培育摆到全局性的位置,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区域经济辐射力、能够带动半岛地区走向世界的国际城市,抢占国际化地域分工和资源配置的制高点,提升全区在全球化进程与国内区域分工中的地位和战略竞争能力。在职能分工和发展方向上,区域中心城市都要在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城市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职能分工,着力塑造城市特色,增强区域带动功能。青岛市:要以形成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和确立环黄海经济圈重要经济中心城市地位为目标,充分发挥北方最优良港口的优势,突出海洋经济、旅游经济、港口经济和信息产业特色,形成区域性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北方航运中心,成为带动全区、辐射全省、服务沿黄省区的龙头城市。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构建胶洲湾西海岸经济区,把即墨、胶州、胶南三个县级市纳入统一的大青岛规划体系,围绕滨海公路一线展开,形成带状组团城市。济南市,要以形成全国重要的现代化大都市和辐射周边省区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为目标,从省会城市的特点出发,充分利用全省最大陆路交通枢纽、产业基础好、科教机构多、党政机关集中、人才荟萃的优势,突出高新技术、冶金、机械和高层次服务业为产业特色,努力形成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以及承东启西、中转传递的高新技术研发扩散中心、信息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按照“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城市发展战略,塑造好城市形象,进一步增强城市功能。把章丘、济阳等县市纳入统一的城市框架,搞好与泰安、莱芜、聊城、德州和滨州等周边城市的规划衔接和职能分工,增强对全省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充分重视烟台市作为沟通东北三省与东部沿海省份陆海交通联系节点的特殊地位和功能,在尽快改造提高烟台港、开发建设八角港、着力增强港口功能的基础上,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为产业特色,以烟大轮渡建设为契机,努力形成联结东北三省、面向东北亚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搞好自牟平养马岛至莱州三山岛200公里海岸带的开发建设,积极探讨把蓬莱、栖霞两个县级市纳入统一大烟台框架的可行性,加速产业集聚和城市带的形成。其他五个地级市也都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选准发展方向,突出城市特色,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功能,形成具有较强经济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
4.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塑造现代化城市形象。着力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做到经济功能与观瞻功能和生态功能相统一,宏观布局与微观布局相衔接,整体规划与单体工程设计相协调,全面营造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环境。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弘扬先进的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保护好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搞好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保护区建设,努力塑造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提高城市建设的文化品位,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中要注重环境协调和文化内涵,充分体现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搞好城市标志性建筑,塑造城市的良好形象。
5.完善城市交通体系,构筑便于从业、购物的一小时通勤圈。济南、青岛、烟台、淄博等大城市要从当地实际出发,积极发展地铁、轻轨等现代化交通方式,形成通畅快捷的市内交通网络。济南、青岛两大城市圈之间、青岛与烟台之间和烟台与威海之间,要实行高速铁路、通勤铁路和高速公路连接;县级市与中心城市之间由一级以上公路连接,并逐步实现通勤铁路连接;胶东半岛片状城市群内部县级市之间和济南、青岛两大城市圈内部县级市之间的交通,应以一级以上公路为主要形式。
(二)现代化制造业基地品牌。
贯彻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推动工业化的方针,着眼于形成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力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大力发展作为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和现代化水平重要标志的现代制造业,集中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发展一批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高的特色和名牌产品,在若干行业和区域形成一批全国性的制造中心,使生产能力、创新能力和市场份额、出口规模居全国前列,着力形成以胶东半岛为核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创出牌子,打出名气。
1.做大做强战略优势产业,着力构建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国家级产业基地。在全面发展、提高区内制造业的基础上,发挥已形成的产业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项目,突出做大做强食品、电子信息与家电、机械、石油与化工、基础原材料、造纸、纺织服装等7大战略优势产业。食品工业:突出抓好粮食转化、蔬菜加工、果品和海产品加工保鲜,提高加工深度,增加附加价值,努力形成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特色和规模化、现代化的食品工业基地。电子信息与家电:加快开发和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及外围设备、高速宽带网络及通信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形成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信息家电为龙头,以高档智能化家电产品为重点,积极开发数字化家电产品和家居集成产品,形成高档家电产业基地。机械工业:要在积极采用合资合作和引进新工艺、新技术等方式改造提高传统优势机械制造业的基础上,突出汽车、造船两大重点,重新焕发机械与装备制造业的生机与活力。到2010年,汽车生产能力争取达到轿车45万辆、重型车25万辆、轻型卡车70万辆,基本形成全国重要的经济型轿车制造基地、轻型卡车制造基地和面向中亚、东南亚地区的重型汽车制造基地;造船能力争取达到600万载重吨,成为全国第二大造船基地。石油与化学工业:石油工业,要在加强勘探、增加储量、努力稳定产量的基础上,抓住国家开发PL19—3油田和渤海天然气的机遇,积极配合做好油田陆上基地建设工作,努力形成烟台油气开发基地。石油化工,依托巨型港口和胜利油田、齐鲁石化、青岛大炼油等大企业、大项目,按照大型化、集约化和技术密集化的要求,形成以青岛、淄博、东营、日照为重点的大型石油化工产业基地。海洋化工,发挥盐卤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依托山东海化及潍坊亚星等大型企业,形成海洋化工产业基地。基础原材料工业:突出钢铁和新材料两大重点,努力形成全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和新材料生产基地。钢铁工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加速对冶金行业的技术改造;着力开发特种钢、高强度钢、船舶用钢、汽车用钢、优质钢、薄板及深度加工产品,形成优势产品系列。到2010年,区内钢及钢材产量要达到2000万吨左右。新材料工业,紧跟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的新材料国际发展总趋势,以新材料制备、材料成型加工两大关键技术为基础,积极开发和发展新型高分子材料、特种材料、复合材料、电子基础材料、新型建筑材料五大产业,形成新材料制造产业基地。造纸工业: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依托,加速实施黄河三角洲和日照林浆纸一体化项目,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木浆造纸和高档纸,形成大型造纸生产基地。到2010年,区内木浆产量争取达到300万吨,纸及纸板产量达到500万吨。纺织服装工业:重塑纺织服装工业的产业优势,以品牌服装的培植和发展为龙头,以高档面料的开发为切入点,加快新型化学纤维的开发和纺织工业的改造,形成纺织服装产业基地。高档面料,以提高染整等后处理技术为突破口,加快新产品的开发,不断提高产品档次;支持优势企业积极采用新型纺纱、无梭织机等先进设备,压缩初、粗加工能力。化学纤维,以发展各类差别化、功能化和绿色环保纤维为主,提高产品的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服装,要突出发展西服、时装、高档针织品、休闲运动服装四大系列产品,以名牌企业为依托,采取自主开发、引进和挂靠名牌产品等形式,着力形成产业优势和品牌优势。
2.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着力培植产业集群。顺应跨国公司投资由低成本区位转向产业集群区位的新趋势,积极推动全球化与本地化的有机结合,紧紧围绕7大战略优势产业和产业核心企业,大力发展专业化、本地化的中小企业,实行上下游关联性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服务企业以及技术开发、社会中介等相关机构在地域上相对集中布局,配套发展,形成10大相互依存、共生共赢的产业集群,降低生产流通成本,放大区域带动效应,带动整个制造业向大规模、高层次的方向发展:立足已形成的电子信息与家电产业基础,依托大型企业和专业园区,形成以微电子、光电子和新型元器件为基础、计算机、通信产品及软件产品为主导、信息应用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围绕为大型优势家电企业的配套与服务,形成家用电器产业集群;围绕为汽车工业的配套与服务,以专业配套园区为重点,积极吸引日韩汽车零部件产业转移,加快山东大宇发动机重组,大力发展汽车用发动机、空调器、车桥、轮胎和主要零部件等相关产业,提高汽车产业的本地化生产配套水平,形成以汽车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围绕为船舶工业的配套与服务,大力研发、发展船用钢板、系列柴油机、锅炉、锚链、五金、仪表、化工、建材、计算机、应用软件等配套产业,形成以造船工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围绕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和项目,积极采用新聚合和改性等高新技术,集中布局和发展通用合成树脂、基本有机原料的深度加工产业和有机化工、精细及专用化工、新型合成材料等系列产品,完善产业配套,形成大型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围绕盐卤资源、溴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大力发展和集中布局纯碱深度加工产业及医药中间体、染料中间体、感光材料等溴深度加工产业,形成以纯碱、溴系列产品和海洋生物化工为主要内容的海洋化工产业集群;以大型钢铁企业和项目为核心,充分发挥现代化港口群和陆路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配套发展耐火材料生产、铁矿石开采、配送运输和钢材深度加工等产业,形成钢铁冶炼、加工产业集群;以五大基础新材料为重点,集中培植龙头企业,配套发展、配置相关产业和企业,形成新材料制造产业集群;以大型造纸企业和造纸项目为核心,配套发展速生丰产林、纸浆、纸制品和其它相关产业,形成造纸产业集群;以优势纺织企业和名牌服装企业为龙头,按照上下游产品配套发展的思路,形成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