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思路与目标
(一)基本思路。
今后几十年是本区发展的关键时期,综合分析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宏观环境,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总的说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只要能牢牢把握宏观环境有利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做足做好与日韩两国产业协作这篇大文章,在京津唐和长江三角洲两大城市群之间迅速崛起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和经济区是完全可能的。基本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贯彻“五个统筹”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突出“开放、融合、发达”三大区域特色,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抓住结构调整主线,搞好资源优化配置,依托大型港口和陆路交通枢纽,积极打造环黄海经济圈重要的国际化都市群和面向日韩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两大品牌,着力形成带动全省、服务黄河流域的龙头区域和继长江、珠江两个三角洲之后全国开放程度最高、发展活力最强、最具核心竞争能力的经济增长极。
(二)指导方针。
1.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总要求,深化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的各项改革,为区域发展注入活力。
2.坚持以国际化为导向。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和已形成的经济基础,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3.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把握国际产业转移大趋势,从全局性、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高度来构建经济结构框架,推动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全面升级。
4.坚持以科技为先导。把发展置于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以机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5.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逐步推行绿色生产总值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推动人口、经济、社会、生态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6.坚持区域一体化方略。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总趋势,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部门经济束缚,按照区域一体化和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加强统一规划,搞好资源整合,优化生产力布局,完善统一市场,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实力。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围绕形成全国重要经济增长极的战略目标,突出半岛城市群建设和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两大重点,贯彻“五个统筹”的新的发展观,推动区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本区建成环黄海经济圈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化都市群和面向日韩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着力塑造和展现六大形象——功能完善的国际化都市群形象、繁荣发达的经济大区形象、活力充沛统筹协调的城乡经济形象、开放融合的国际化形象、文化昌明人才荟萃的社会文明形象、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形象,全面提升区域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2.具体目标。
(1)发展速度。到2010年,区内生产总值达到15000亿元,年均增长10%,人均达到37000元。到2020年,区内生产总值达到32000亿元,年均增长8%,人均达到75000元,折合9000美元,比全省提前5年实现现代化和全面的小康社会。
(2)产业结构。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51:42;到2020年调整为4:48:48。
(3)财政收入。到2010年,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到2020年,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
(4)外向型经济。到2010年,全区当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50亿美元,年均增长14%;出口创汇达到465亿美元,年均增长12%。到2020年,高度开放的格局全面形成,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臻于完善。
(5)园区经济。到2010年,园区经济规模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20%,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20%,对经济增量的贡献率达到29%。到2020年,园区经济规模达到12000亿元,比2010年年均增长15%,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38%,对经济增量的贡献率达到53%。
(6)城市化水平。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55%;到2020年达到70%,接近中上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7)社会发展。到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到2020年,争取基本普及大学阶段教育,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高度精神文明的区域特征初步显现。
(8)环境质量。到2010年,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遏制;基本解决结构性污染,区内60%的水体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90%的近岸海域水质达到国家Ⅰ、Ⅱ类标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Ⅲ类以上标准;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到Ⅱ级标准,垃圾、噪音等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到2020年,生态环境得到基本恢复和优化,水环境质量和大气环境质量普遍达到或优于功能区划标准,基本形成最适宜生活和创业的生态环境。
三、打造两大品牌
把建设山东半岛国际化都市群和现代化制造业基地作为区域形象的标志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叫响“两大品牌”,铸造“区域灵魂”。
(一)国际化都市群品牌。
立足于已形成的经济技术基础和城市体系,依托现代化港口群和通畅便捷的陆、空交通网络,结合制造业基地建设,扩大城市规模,强化城市功能,着力打造以胶东半岛“前沿三角”地区和区域中心城市为龙头、以胶济沿线为主轴、以沿黄省区为腹地的面向东北亚、面向亚太地区的国际化都市群,努力构筑产业聚集高地。
1.优化城市布局,增强城市功能。从各地的区位条件、资源赋存、产业特色和内在经济联系出发,临港地区要以港口经济为特色,以大开放、大经贸、外向型为主要发展方向,集中培植以地级以上城市为中心的相互衔接的城市群落。从长远看,青岛、烟台、威海三市要按照统一的城市框架进行勾画,逐步形成特大型、组群式、国际化的大都市,彻底解决山东半岛城市群群龙无首的问题。内陆地区和东营市要发挥资源富集的优势,以资源开发和深度加工为特色,以加工制造、高新技术、金融商贸和旅游等综合性发展为方向,在进一步强化济南作为省会和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做大做强淄博、东营两个地级市的同时,依托重要工矿区开发、重要交通轴线、交通枢纽、重要商品集散地和大中城市,集中培植几个城镇密集区。
实行片、带、圈相结合的城市群空间布局:胶东半岛地区以片状布局为主,形成以青岛为龙头,分别以青、烟、威三市为核心的多层嵌套、圈点带片相结合的“群峰型”都市圈和城市经济区。胶济沿线地区,要发挥铁路和高速公路的产业聚集作用,以胶济铁路为轴线,向两翼展开布局,形成与胶东半岛城市体系相互衔接的带状城市群布局形态。把沿海城市带的培育摆到重要的战略位置。以已经规划的青岛280公里滨海带状城市群和烟台200公里沿海经济带为基础,对沿海约3000公里海岸带的20多个港口、近20个城市进行统筹规划,形成以沿海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相连结的现代化组群式带状城市群,着力培育以现代制造业、电子信息业、海洋生物工程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充满生机活力的对外开放带,集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海洋景观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带。按照一小时通勤的要求,加紧构筑以青岛、济南为核心的两个相互联系、相互衔接、各具特色的都市圈。到2010年,基本实现100公里范围内的通勤连接;到2020年,通勤范围争取达到200公里。
2.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体系。按照形成国际化都市群的要求,加速城市产业聚集和规模极化,努力形成城市密集、大中小城市功能互补、城乡经济融合一体的经济区域。到2010年,区内8市都要达到大城市以上规模,其中青岛、济南两市要向着超大型、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人口规模分别达到350万人和300万人;烟台市要跨入特大型城市行列,人口规模达到150万人。区内22个县级市,要有四分之一左右进入中等城市行列。到2020年,青岛、济南两市的人口规模要分别达到600万人和500万人,其中青岛市要争取跻身于国际化大都市行列;其它6市都要接近或超过特大型城市规模,其中烟台市要达到300万人。22个县级市中,有四分之一左右要分别纳入青岛、济南、烟台三个超大城市的统一框架,四分之一左右进入大城市行列,其余全部达到中等城市规模。搞好小城镇建设和功能提升,区位优越、基础条件好的重点小城镇,要努力创造条件向小城市乃至中等城市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