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全程监控,严把关口。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标识化流通和规范化交易。对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市场流通领域“三个环节”,实行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档案和产品标识追溯制度,实现“产地——市场”的全程系列化监管。
第四、形成特色,做大品牌。围绕优势产业带建设,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的带动作用,创建一批有产业特色、有规模优势、有销售市场的品牌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把我省一批传统品牌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二、工作目标
一是蔬菜、水果、茶叶、水稻、畜禽等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瘦肉精”污染和重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控制在12%以下;生猪“瘦肉精”检出率控制在1%以下。
二是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创建省、市、县三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新增产地环境检测、评价面积700万亩,全省产地环境检测、评价面积达到4000万亩;新增认定无公害生猪养殖规模500万头;新增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含绿色食品)数量达到300个,全省累计突破1000个。
三是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取得突破。全省新建15个万亩(头)无公害、5个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创建100个省级、市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全省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突破500万亩。
四是企业自律初见成效,14家试点企业基本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不发生质量事件。
五是基本杜绝重大农产品集体中毒事件。
三、实施内容
(一)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一是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重点抓好50项基地条件、种养及加工技术规程、市场准入、产品质量等地方标准的制修订。二是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在继续抓好10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同时,省里重点抓好20个水稻、蔬菜、茶叶、柑桔、生猪、水产品等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办好湘阴综合示范县和金井茶厂全程质量监控试点。每个县市至少创办1个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三是建立和完善田间生产档案。按照质量安全可追溯的要求,广泛推行农业投入品使用、生产经销档案制度,与农产品标识流通结合起来,形成产、销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
(二)切实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继续完善省农产品质检中心、省畜禽水产品质检中心等检测机构建设;抓好2个市州和30个县级农产品、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的建设;完善配套4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点检测设备。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三项管理制度。一是通过国家和地方农业立法建立授权认可和计量认证双认证制度。市州、县市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必须通过法定考核合格后才具备法定检测资格,才能开展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二是持证上岗制度。所有检测技术人员必须通过省级培训通过考核合格后才能从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三是工作管理制度。要按照ISO9000系列标准要求,建立和完善各项岗位管理制度,规范检测程序,实行责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