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快服务业发展,增强服务业的支撑能力。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业增加值预期增长13%,服务业新增就业岗位超过55万。(1)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抓好大物流、大市场建设,构筑与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加快培育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推进流通业态创新,鼓励优势连锁企业采取加盟、特许等方式扩张规模。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建立社会信息资源有效共享机制。推进金融保险经营机制转换,增强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2)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以就业为重点,积极发展需求旺盛的旅游、社区服务和商业服务等行业。加快实施“旅游倍增”计划,推进旅游产业化进程。加强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和传统景区的改造升级,打造沿江、沿湖旅游风光带。以区、街社区服务中心为龙头,发展家政服务、物业服务和针对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各种专业化服务。(3)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增长13%。继续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完善消费政策,健全信用消费体系,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改善消费环境,加快农村商品流通设施和商业网点建设。继续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等各种不法行为。大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四)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经济集约发展。重点围绕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资源集约,推动经济的集约化发展。(1)建设重点产业带。加快四大产业带建设,推进区域共同发展。苏北要充分利用当地农林产品、矿产品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重点推进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支持连云港港发展壮大。大力推动南北产业转移,加快苏北工业化进程。认真搞好沿海经济带的规划,促进沿海经济发展。抓住新一轮沿江开发机遇,促进沿江基础产业带建设,推动苏中、苏南联动发展,加快苏中融入苏南。重点是提升沿江工业园区专业化水平,加快沿江港口、岸线的资源整合,组建长江港口联合机构,加强沿江生态环境保护。围绕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设,进一步提升苏南经济发展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重点构筑全程信息产业链,着力抓好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形成全国领先、全球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2)培育大企业集团。积极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实现强强联合,加快规模扩张,努力发展一批销售额超百亿元的大企业集团。把建设大项目作为发展大企业的重要途径抓好。鼓励和支持一批现有相当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加快形成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核心技术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3)发展产业集群。以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为目标,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争取每个县培育1—2个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板块经济。围绕特色产业和区域品牌,加强专业市场建设,促进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吸引更多资金和生产要素进入,不断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式发展。
(五)优化投资结构,加强重点建设。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着力调整投资结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15%。(1)加强重点项目建设。今年计划安排110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4100亿元,今年完成投资1000亿元。确保润扬大桥和盐通、宿淮高速公路以及宁启铁路一期工程、南京地铁一号线、扬巴一体化、田湾核电站一期等重点工程如期建成,南京三桥、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全线贯通。继续推进苏通大桥、新一轮治淮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宜兴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项目建设。新增发电装机容量700万千瓦,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30公里。(2)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投资。积极引导资金投向,更加注重加强经济社会薄弱环节的投入,加大对农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投入,加大对技术改造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投入,加大对科技、教育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建设一批惠及百姓的重大社会事业项目。滚动做好“五个千亿工程”项目的储备工作。(3)继续巩固投资宏观调控的成果。严格防止钢铁、水泥、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高档房地产等行业的投资反弹,特别是要防止依法清理下来的项目重新上马。认真执行国务院关于严格土地管理的规定,控制土地征用和拆迁规模,严格实施能耗、物耗、技术、环保、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