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强化政策调控,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制定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最低标准,把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公共财政的主要功能之一,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公共文化、科学普及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人人享有最基本的发展条件,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义务教育服务。坚持义务教育的公共服务属性,让群众更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加快积累人力资本。合理界定义务教育的服务标准和范围,探索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增加市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大“两基”攻坚工作力度,全面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和寄宿制工程,缩小城乡义务教育水平的差距。完善政府和社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制度,制定流动人口子女与本地适龄儿童平等就学的政策,确保学龄儿童都能享受到义务教育。认真解决择校费、义务教育乱收费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探索建立由政府职能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义务教育监督机制。
社会保障服务。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最终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创造条件。努力扩大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面,逐步解决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关破企业退休职工医疗保障等问题。积极推行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城镇廉租房保障系统建设。妥善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社会保障政策的适用与衔接问题,探索农民土地收益权向城镇社会保障的转换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养老保险试点,逐步扩大覆盖面。加快建设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主体、农村医疗救助为补充的农民医疗保障体系。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公共卫生服务。坚持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的主导作用,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质。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和基层卫生组织机构建设,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调整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强化农村和社区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完善农村卫生体系、城市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环境卫生体系。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确保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加强妇幼卫生工作。在医疗服务领域,强化政府在医疗服务质量监管、医疗服务市场引导等方面的职能,调整国有医疗服务机构的分布战线,推动国有医院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公共安全服务。把保障公共安全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整合资源,完善机制,构建快速高效的公共安全服务网络,建设平安重庆。将突发事件的信息预测、管理、评估和处理等纳入法制化轨道,重点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4个领域建立覆盖全社会的预警机制。加大公共安全设施投资和建设力度,整合应急资源,逐步建立统一指挥、资源共享的公共安全应急联动平台。依法打击暴力恐怖活动、洗钱和非法传销、邪教和利用宗教进行非法活动,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落实到社区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净化社会环境,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监管,下大力气解决好交通安全、生产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加强社会安全意识和安全常识教育,增强民众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防预备和人民防空建设,不断提高城市整体防护和平战转换能力。
公共文化服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群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制,让群众享有更丰富的文化生活。繁荣社区文化,继续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建成农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广播电视网络全覆盖。鼓励群众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营运管理,鼓励社会各界赠与,降低营运成本。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对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研究和整理工作,实施精品战略,繁荣地方文艺,弘扬巴渝文化。加大投入,保护三峡文物、各类历史遗迹。引导举办大型文化艺术活动,培育品牌,加强对外文化交流。鼓励发展现代公共文化、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民族文化。实施两江四岸健身长廊工程,发展健身、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群众体育。
科学普及服务。以提高人的科学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方向,在全社会营造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促进社会文明。以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反对和抵制伪科学为内容,以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为载体,以社区为依托,注重发挥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重要作用,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根据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科学生产、文明生活,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科普工作。注重普及生态环保科学知识,提高生态环保意识。在政府主导的同时,鼓励自愿者、非政府组织、各类社会团体广泛参与。
(八)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设和谐重庆
以人的发展和需求为根本,以促进劳动力就业、优化收入分配机制、加大扶贫济困力度、营造社会文明诚信氛围、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动新型社区建设等为重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促进就业。把扩大就业上升到有效利用人力资源的高度,让民众都享有工作和参与发展的机会;把促进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形成扩大就业的良性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创业文化,培养创业精神,培养、锻炼学生的创业技能,完善创业服务体系,积极引导、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政策向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轻工业、建筑业等产业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并力争每个城镇家庭可就业人员中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工作重点转到促进农民工向技术工人转变上来,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力度。依托社区和工会,针对个体搬运工等特殊群体,建立专门的服务和管理机制。尊重和保障劳动者权益,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鼓励海外劳务输出。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全社会劳动力自主选择、充分竞争、人尽其才的就业格局。
收入分配。优化分配机制,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二次分配注重公平,保证所有民众分享发展的成果。发挥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鼓励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致富。改革机关事业机构、国有企业“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推进国家公职人员福利待遇货币化,建立绩效型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强化公共财政职能,健全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合理运用税收调节杠杆,努力缓解个人收入差距和区域差距过大的情况。规范社会分配秩序,严格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取缔非法收入。保护私有财产,维护社会公正,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创造条件。
扶贫济困。拓宽扶贫渠道,转变扶贫方式,完善扶贫机制,确保扶贫效果,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在继续加强开发性扶贫的同时,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居民实施救济性扶贫,保证基本生活条件。以贫困人口集中的贫困村为重点,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计划。坚持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的原则,以改变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实施扶贫项目,继续实施扶贫小额贷款。瞄准年轻一代,积极探索智力扶贫、科技扶贫、观念扶贫等新的扶贫方式。在自愿的前提下帮助生活在高山恶劣环境的群众易地移民。建立健全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提高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福利水平,完善城镇“三无对象”和农村“五保户”生活保障制度,鼓励慈善机构、企业、非政府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会救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