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遵循突出特色、优质高效的原则,走农业主体组织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模式生态化、农业耕作精细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着力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素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区划工作,推动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布局。结合重庆及周边的饮食文化特点,瞄准不同的消费市场,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特色餐桌农业。推行以“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食品、中药、香料、纺织、建材、浆纸等领域,促进农业与加工业的产业联接,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特色基地。争取国家支持,集中政府资源,加大对农业关键环节的投入,引导农民和社会资本积极投入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开发推广适合丘陵山区的中小型农业机械。进一步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推动农业标准化,完善农产品强制检验检测制度。
服务业发展。顺应产业结构快速升级的趋势,以服务方式规范化、服务业态多元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产服务专业化、垄断领域社会化为促进方向,推动服务业全面发展,发挥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特别是吸纳就业的作用。促进商贸、金融、旅游、现代物流、文化娱乐、中介服务等行业的加快发展,引导房地产业规范、健康发展。发展壮大商贸业。引导商业网点合理布局,着力打造都市中央商务区、区县(自治县、市)中心商圈、专业特色街,加快完善农村、乡镇、社区商业网络,鼓励大型商贸企业向区县(自治县、市)、农村延伸,实施品牌服务战略,发展连锁经营,规范特许经营,推行电子商务,促进商贸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支持创新现代营销方式。努力发展金融业。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区域多功能金融服务体系,扶持地方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大力推动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引导相对集中布局,逐步形成功能齐全、国际接轨、辐射性强、服务品质好的金融区,培育区域性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大力发展旅游业。用好三峡库区及两侧腹地、山城都市及近郊、乌江画廊及武陵山区三大旅游区的特色资源,科学布局旅游景点和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基地。重点在长江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等方面,以“十大旅游精品系列工程”为抓手,打造一批重庆特色旅游品牌。积极联合周边地区,整合资源,培育并依托骨干旅行社,共同组织跨区旅游线路,开发观光旅游、文化旅游、健身旅游、产业旅游等多功能旅游内涵,围绕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加快发展旅游相关产业。培育现代物流业。依托交通优势、仓储资源,扶持一批特色物流基地和区域性物流基地,在主城区、三峡库区规划建设骨干物流基地。推动各地区、各行业物流资源的整合,打造物流信息公共平台,推行物流标准化和国际化,培育三方物流市场,扶持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全面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分类指导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放宽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打破行业、地区、部门分割,促进形成大文化产业格局,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资产为纽带,做大做强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业,积极推进文化经营市场化、集团化。推动文化产业与信息业、咨询业、广告业、旅游业等产业的融合,鼓励发展互动娱乐产业,实现资源共享和文化产业创新。规范发展中介产业。加快中介业对外开放与交流,充分运用CEPA相关政策,积极引进、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鼓励信息、会计、咨询、法律、科技服务等现代中介服务业加快发展;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全面脱钩,加强对中介行业的监管,促进行业自律。规范发展房地产业。以节地、节能、环保、绿色为导向,形成住宅地产、商业地产、高中低端地产配置合理的,具有山城特色的房地产业。研究制定装饰装修、物业管理、小区服务等行业标准,加强房地产交易市场管理,促进房地产相关产业健康发展。严格土地管理,严格土地市场化配置制度,合理安排土地储备,适时适度调控房地产业的土地供给。
循环经济发展。以“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构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流程模式,逐步构筑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鼓励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以及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加强对重化工行业的资源消耗管理。引导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提高工业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鼓励应用节水、节肥、免耕、低毒农药等农业新技术,推广沼气工程,推广多重能量转化的各种生态农业模式。引导发展节能环保型建筑,鼓励发展资源节约型服务业。积极推进废弃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尽快在城镇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体系,鼓励汽车发动机等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在有条件的城市积极开展中水工程试验,促进水资源的重复利用。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鼓励使用绿色产品,抑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的行为,增强民众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三)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按照三大经济区各自的功能定位构筑区域经济,按照经济辐射脉络实施“点—圈—线”型生产力布局,将经济引向适宜人居住、资源环境可以承载的地域空间,促进人口集中度与经济集中度、资源集中度在地域空间上吻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都市发达经济圈。总体定位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先行示范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核心区、创业发展与生活居住和谐统一的现代都市。“十一五”期间,按照多中心组团式模式,在完善现有城区的同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集中力量在中梁山与缙云山之间建设城市新区。依托解放碑、江北城和弹子石,构建中央商务区,促进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和商贸中心的形成。完善创业支持体系,优化产业布局,逐步形成对投资者、企业家和各类人才充满吸引力的现代产业基地。搭建、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成为长江上游的区域创新高地。充分依托山体、江河,将地域文化、现代文明融入城市建筑,凸显重庆城市文化脉络;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营造充满活力、极富魅力的现代都市。
渝西经济走廊。总体定位于成渝经济走廊和渝黔经济走廊的连接区、重庆大都市区的外围支撑区、新型工业密集带、大中小城镇连绵群、集约高效农业区。“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增加外向通道,与四川和贵州相关地区共同构筑成渝经济走廊和渝黔经济走廊。提高标准、形成网络,增加纵向快速交通干道,进一步完善内部交通体系。针对薄弱环节,完善水利设施,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着力消除缺水、次级河流污染等瓶颈制约。瞄准机械装备、制鞋纺织服装、食品饲料制药、能源矿产建材等产业方向,按照产业集群模式,构建多个富有竞争力的特色工业园区,尽快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依托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结合农副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形成区域化连片、专业化特色的基地型集约高效农业模式。依托良好的区位条件,构筑以商贸流通为重点的服务业体系。努力突破体制障碍,加快城镇化步伐,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融入重庆大都市区。
|